原发性恶性乳腺肿瘤是起源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遗传、激素等因素相关,病理分型有浸润性导管癌等,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及辅助治疗,预后与分期等有关,可通过适龄筛查、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
一、定义
原发性恶性乳腺肿瘤是指起源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乳腺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不受控制的异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
二、病因相关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一般来说,40-60岁是乳腺癌高发年龄段,但近年来年轻女性发病也有增多趋势,这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2.性别:虽然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但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这主要是因为女性乳腺组织相对更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影响。
3.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脂饮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高脂肪摄入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等多种生理过程,从而对乳腺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群患原发性恶性乳腺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运动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激素水平等,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
饮酒:长期饮酒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几率,酒精会影响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等,进而影响乳腺组织。
4.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等,会显著增加患原发性恶性乳腺肿瘤的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
5.激素因素: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或生育晚(>35岁)、未哺乳等情况,都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暴露时间长或水平异常,增加患病风险。
三、病理分型
1.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癌细胞呈不规则巢状、条索状排列,常浸润于间质内。
2.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
3.特殊类型癌:包括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黏液腺癌、小管癌等,这类癌相对少见,但各有其病理特点。
四、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但也有少数患者肿块伴有疼痛。
2.乳房外形改变:可出现乳房皮肤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
3.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等,尤其是血性溢液要高度警惕。
4.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首发症状是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可活动或固定。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病变,对于40岁以上女性较为适用,但年轻致密乳腺可能受影响。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层次结构,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等情况诊断价值较高。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的乳腺癌以及评价乳腺病变范围等有较高价值,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和乳腺癌术后复发的监测等。
2.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包括粗针穿刺活检、空芯针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等,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等。保乳术适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保留乳房外形,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辅助治疗
化疗: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情况,术后可能需要进行化疗,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常用的化疗方案有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TC方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
放疗:对于保乳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的患者,也可能需要术后放疗。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患者,通过药物阻断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
靶向治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七、预后相关因素
1.肿瘤分期:早期乳腺癌(0期、Ⅰ期、Ⅱ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乳腺癌(Ⅲ期、Ⅳ期)预后较差。
2.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一般来说,分化程度高的肿瘤恶性程度相对低,预后较好;特殊类型癌的预后通常比浸润性导管癌等某些类型相对好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3.治疗效果:规范、有效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如手术彻底、化疗敏感、内分泌治疗有效等情况,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八、预防建议
1.适龄筛查:40岁以上女性应定期进行乳腺X线摄影等筛查;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如携带BRCA基因突变、有明显乳腺癌家族史等,可适当提前筛查年龄,且筛查频率可能需要增加。
2.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
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
避免饮酒:尽量不饮酒或减少饮酒量。
3.生育及哺乳:提倡适龄生育(<35岁)、母乳喂养,这对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有一定帮助。
4.激素替代治疗谨慎: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乳腺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