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或心内膜受累证据,同时需结合易患因素、发热、血管现象、免疫反应、微生物学检查等次要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根据2015年Duke诊断标准,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从主要标准、次要标准、微生物及免疫学检查这三方面来进行诊断,具体分析:
1.主要标准:
血培养阳性:两次或两次以上血培养阳性,且病原菌一致,能排除污染。如果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即使血培养阴性也可确诊。
心内膜受累证据: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脓肿或新出现的反流。
2.次要标准:
易患因素:基础心脏病,主要为心脏瓣膜病,也可为人工心脏瓣膜、先心病等;静脉药物滥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职业等。
发热:体温≥38℃。
血管现象:主要为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Osler结节、Janeway损害。
免疫反应: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等。
微生物学检查:不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但与IE密切相关的阳性结果,如血清学阳性(类风湿因子、抗PR或抗Scl-72抗体等)、PCR检测阳性(血液、尿液、赘生物等标本检出病原体DNA)等。
3.微生物及免疫学检查:
血培养:在最近1年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者,至少应培养3天;如1年内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则至少培养2周。
血清学检查:疑诊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进行自身抗体、病毒抗体、血清学抗原检测等。
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标准。如果有基础心脏病或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因素,且出现发热等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发现赘生物、脓肿等心内膜受累证据。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但阳性率不高,需要多次送检。此外,还应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血清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以协助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可能更加困难,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等。同时,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如果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