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为什么要手术治疗

来源:民福康

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原因包括清除感染源、修复或替换受损瓣膜、防止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和明确诊断。

1.清除感染源

手术可以直接去除感染的赘生物、受损的瓣膜组织等,从而有效清除感染源,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2.修复或替换受损瓣膜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手术可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瓣膜,恢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防止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等。手术可以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4.提高治愈率

手术治疗可以更彻底地清除感染,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对于一些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5.明确诊断

手术过程中可以对心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和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可能较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

总之,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彻底清除感染、修复或替换受损瓣膜、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决定手术治疗之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并根据个人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了解疾病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从而引起的心跳不规则、心跳速度过快或者过慢等症状的总称。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