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是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分支胆管内的结石,病因与胆道感染等有关。症状包括无症状、腹痛、黄疸、发热。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与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CP)。治疗有手术(胆管切开取石、肝部分切除、胆肠吻合)与非手术(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方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时需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方案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什么是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且难治的胆道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寄生虫等因素有关。
二、症状表现
1.无症状:部分患者结石较小或位置不影响胆汁引流时,可长期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2.腹痛:较为常见,多为肝区或上腹部的隐痛、胀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呈绞痛样,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发作常与进食油腻食物、体位改变等有关。
3.黄疸:结石堵塞胆管,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同时伴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黄疸程度可随结石梗阻情况的变化而波动。
4.发热:胆管梗阻后容易继发感染,引起胆管炎,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存在炎症感染。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能异常,反映胆管梗阻和肝功能受损情况。例如,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胆管梗阻,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可能受到损伤。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胆管内的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同时可观察胆管是否扩张。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等优点。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及胆管扩张情况,对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价值较高,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是一种无创性的胆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全貌,对明确结石的部位、数量以及胆管梗阻的程度和部位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胆管切开取石术:适用于结石局限于某一肝段或肝叶,且肝脏无明显萎缩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胆管,直接取出结石,解除胆管梗阻。
肝部分切除术:对于结石分布广泛,局限于某一肝段或肝叶的病变,且该肝段或肝叶有萎缩、纤维化,或合并胆管狭窄等情况,可考虑行肝部分切除术,既能去除结石,又能切除病变的肝脏组织,降低结石复发风险。
胆肠吻合术:当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单纯取石难以解决问题时,可采用胆肠吻合术,将胆管与肠道连接,重建胆汁引流通道,防止胆汁淤积和结石复发。
2.非手术治疗
药物溶石:对于一些较小的胆固醇性结石,可尝试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进行溶石治疗,但治疗周期较长,且效果个体差异较大。一般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
体外冲击波碎石:主要用于治疗直径较小、位置合适的结石,但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相对较少,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手术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肝内胆管结石相对少见,诊断时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有无胆道蛔虫病史等。治疗应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法。若非必要,应避免使用有潜在不良反应的药物。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肝脏的生长发育特点,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肝脏组织。
3.孕妇:孕妇患肝内胆管结石,治疗较为棘手。症状较轻时,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避免油腻食物,适当休息等。如需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若病情严重,需手术治疗,应选择在孕中期进行,此时胎儿相对稳定,手术对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手术前后要加强保胎治疗,确保母婴安全。
4.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前,需先控制好基础疾病,使血糖、血压等指标稳定在合适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防止术后感染;心脏病患者要评估心脏功能,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