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和诱发因素多样,病原微生物方面,细菌是最常见的,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真菌相对少见但病情严重,立克次体等其他病原体则较为罕见;心脏基础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人工心脏瓣膜等情况易引发该病;其他诱发因素有医源性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和静脉药瘾等。针对特殊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要预防感染、有创操作时必要时预防性用抗生素,老年人要保持口腔卫生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要提高免疫力、遵循无菌原则,静脉药瘾者应戒除毒品。
一、病原微生物
1.细菌:细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其中,草绿色链球菌曾经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但近年来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可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在静脉药瘾者和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较为常见。肠球菌可导致自体瓣膜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常见于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感染后。
2.真菌:真菌性心内膜炎相对较少见,但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等是常见的致病真菌,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静脉导管留置以及心脏手术等患者。
3.其他病原体:如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也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但较为罕见。
二、心脏基础疾病
1.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心腔内压力差增加,容易使细菌等病原体在异常的血流冲击部位附着、繁殖,从而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儿童和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
2.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导致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使瓣膜表面不光滑,容易形成血栓,为病原体的黏附提供了条件。老年人由于心脏瓣膜退行性变较为常见,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3.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膜与周围组织的界面容易形成血栓,病原体容易在血栓上生长繁殖。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在术后早期较高,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在术后数年也可能发生。
三、其他诱发因素
1.医源性因素:各种有创性医疗操作,如牙科手术、扁桃体摘除术、泌尿生殖道手术、心血管介入治疗等,可使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长期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等也容易导致细菌感染,进而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2.免疫功能低下: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增加。
3.静脉药瘾:静脉药瘾者通过不洁注射器注射毒品,容易将病原体带入血液循环,且毒品对心脏和血管有损害作用,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儿童,尤其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在进行牙科等有创操作前,应告知医生孩子的心脏情况,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要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进行有创操作时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静脉药瘾者应尽早戒除毒品,避免因不洁注射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