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什么细菌引起的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包括草绿色链球菌(占病因约65%,常因口腔手术等入血感染基础心脏病患者)、肠球菌(占10%15%,经尿路器械检查等致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皮肤感染灶入血,表皮葡萄球菌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有关);少见致病菌有革兰阴性杆菌(占5%10%,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致病)、真菌(病情重,多见于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人群);特殊易感人群有老年人(感染风险高、症状不典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者易感)、免疫低下人群(易受病原体侵袭)、静脉药瘾者(感染风险极高),针对不同人群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主要致病菌
1.草绿色链球菌: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草绿色链球菌通常寄居于口腔、上呼吸道,可在拔牙、扁桃体摘除等口腔手术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入血并侵犯心脏瓣膜等部位引发感染。该菌感染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的65%左右。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在进行口腔操作后更易发生草绿色链球菌感染。
2.肠球菌:约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的10%15%。肠球菌主要寄居于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在尿路器械检查、肠道手术等情况下可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导致感染。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肠球菌引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3.葡萄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较为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强,可通过皮肤感染灶入血,引发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表皮葡萄球菌常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有关,尤其是在术后早期。有皮肤疖痈、外伤等皮肤感染情况的患者,以及进行过心脏手术安装人工瓣膜的患者,需警惕葡萄球菌感染。
二、其他少见致病菌
1.革兰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放线杆菌、人心杆菌等,这类细菌所致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约占5%10%。这些细菌可存在于口腔、呼吸道等部位,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引发感染。长期住院、接受有创检查或治疗的患者感染风险可能增加。
2.真菌:真菌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较为罕见,但病情往往较重。常见的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等。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静脉药瘾者以及心脏手术患者。静脉药瘾者因不规范的注射行为,增加了真菌入血感染心脏的机会。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老年人,在进行口腔、尿路等部位的操作前后,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同时,老年人感染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儿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易感人群。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避免感染。在进行扁桃体摘除、拔牙等手术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3.免疫低下人群:包括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接受器官移植等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侵袭。这类人群应加强自身防护,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4.静脉药瘾者:静脉药瘾者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极高,因为不规范的注射行为容易导致细菌等病原体入血。对于这类人群,应鼓励其戒除药物依赖,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危害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