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何诊断标准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改变、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周围体征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培养是重要依据,血常规有贫血、白细胞变化,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检查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辅助诊断;诊断主要依据Duke标准,分主要和次要标准,确诊需综合相关标准,不同人群需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来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临床表现评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通常包括发热,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约80%-85%的患者会出现,热型不规则,可为低热或高热,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长期酗酒者可能因基础状态不同发热表现不典型;还可能有心脏杂音改变,原本存在的心脏杂音可能性质改变,出现新的杂音等;部分患者会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也可能出现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不同人群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周围体征出现的概率和表现程度会有不同。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培养
血培养阳性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一般需采集2-3套血标本,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对于已用抗生素的患者,需等抗生素代谢后采集。不同年龄患者血培养的操作要求略有不同,儿科患者采血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采血剂量准确。男性和女性在血培养操作上无本质差异,但要考虑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血培养阳性率与病程、抗生素使用情况等相关:早期未经治疗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较高,若患者已使用抗生素,血培养阳性率会降低,但仍需尽可能采集标本。
2.血常规
常有贫血表现,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正常:多数患者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可增高,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这在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比如老年患者基础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计数可能不高但仍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
3.血沉和C反应蛋白
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这两项指标是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常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本身基础C反应蛋白水平有一定波动,但感染性心内膜炎时仍会出现明显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赘生物、瓣膜病变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小儿患者由于胸廓较小、肋骨较软等因素,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图像质量可能受一定影响,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判断;成人患者一般可较好地获取图像。男性和女性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上无本质差异,但要考虑胸部解剖结构的个体差异对图像的影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行TEE检查,其敏感性更高,能发现更小的赘生物等病变。在特殊人群中,如重症患者、无法配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TEE可能是更合适的检查方法,但要注意操作的风险和对患者的影响。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Duke诊断标准,分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主要标准包括:2次血培养阳性且病原菌一致,为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脓肿等感染证据。次要标准包括:基础心脏病或静脉druguse史;发热,体温≥38℃;血管现象,如栓塞、细菌性动脉瘤等;免疫现象,如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因子阳性等;微生物学证据,如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致的微生物活动性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超声心动图发现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但不符合主要标准的表现。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满足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诊断时都要综合考虑这些标准,比如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即使次要标准符合较多,也需要结合主要标准来准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