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原因有哪些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如念珠菌属等)、心脏基础疾病(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医源性因素(有创医疗操作、静脉注射毒品)和其他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应定期体检、治疗基础病,儿童尤其是先心病患儿家长要加强护理、必要时预防性用抗生素,孕妇要定期产检、不适及时就医,静脉药瘾者应戒除毒品,有心脏基础疾病者手术前应预防性用抗生素以降低发病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细菌是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它具有较强的毒力,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可直接破坏心脏瓣膜组织。约50%以上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此外,肺炎链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也可导致该病。这些细菌通常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侵犯心脏瓣膜。
2.真菌:真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较少见,但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常见的真菌有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等。真菌性感染多发生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接受心脏手术或有静脉药瘾史的患者中。真菌的毒力和侵袭性较强,容易在心脏瓣膜上形成较大的赘生物,增加了栓塞的风险。
二、心脏基础疾病
1.心脏瓣膜病: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瓣膜病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由于心脏内存在异常的血流通道,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使细菌在局部附着和繁殖。后天性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瓣膜结构和功能受损,为病原体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2.人工心脏瓣膜: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人工瓣膜与周围组织的贴合处可能存在微小的缝隙,容易形成血栓,为细菌的黏附提供了场所。术后早期(术后60天内)感染多由葡萄球菌引起,而晚期感染则可能由多种病原体导致。
三、医源性因素
1.有创医疗操作:各种有创医疗操作如牙科手术、呼吸道手术、泌尿系统手术、血液透析等,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使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就容易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例如,牙科手术中牙龈出血,口腔内的细菌可进入血液,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细菌可能会在心脏瓣膜上定植。
2.静脉注射毒品:静脉药瘾者常通过不洁的注射器具将细菌或真菌带入体内,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这些患者多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注射的药物也可能受到污染,病原体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侵犯心脏瓣膜。
四、其他因素
1.年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生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心脏病,也容易患该病。
2.性别:目前研究显示,性别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女性在孕期由于生理和免疫状态的改变,若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削弱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机会。此外,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不保持口腔清洁等,也容易导致病原体感染,进而引发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差,在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儿童尤其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家长要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孩子发生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感染。在进行有创医疗操作前,应告知医生孩子的心脏情况,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定期产检,监测心脏功能,若出现发热、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静脉药瘾者,应鼓励其戒除毒品,避免因不洁注射导致感染。同时,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牙科、外科等手术前,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以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