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原体侵袭正常心脏瓣膜致其迅速破坏的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患者多有其他部位感染病灶,有心脏手术等情况会增加感染风险;症状包括高热等全身感染表现、心脏杂音及急性心力衰竭等心脏表现、瘀点等周围体征;诊断依靠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等;治疗采用早期足量联合长疗程使用抗生素,必要时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进展快,用药要考虑生理特点,术后加强护理;老年人多有基础病,治疗要监测脏器功能,方案选择更谨慎;孕妇治疗要兼顾控制感染与避免药物影响胎儿,分娩方式依病情决定;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不易控制,治疗要抗感染并增强免疫,加强防护。
一、定义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原体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发,通常在原本正常的心脏瓣膜上发生感染,可导致瓣膜迅速破坏。
二、病因
1.病原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也可致病。
2.基础情况:患者多在身体其他部位有活动性感染病灶,如皮肤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呼吸道感染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入血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并随血流侵袭心内膜。一些有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静脉注射毒品等情况的人群,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三、症状
1.全身感染表现:起病急,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呈弛张热型。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胸痛、气急和乏力等不适。
2.心脏表现:可出现心脏杂音,且杂音性质多变,这是由于瓣膜损坏迅速所致。还可能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3.周围体征:可能出现瘀点,常见于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和睑结膜;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其中心呈白色;Osler结节,为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
四、诊断
1.血培养:是诊断的关键,在抗生素使用前多次采血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明确病原体,为治疗提供依据。
2.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能检出50%75%的赘生物,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敏感性高达95%以上,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3.其他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还可进行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通常会升高。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长疗程使用抗生素。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病原菌尚未培养出时,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等。
2.手术治疗:对于有严重瓣膜反流致急性心力衰竭、抗生素治疗无效等情况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如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于进行心脏手术的儿童,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同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的休息,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身体机能较差,对感染的耐受性低。在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避免抗生素对这些脏器造成损害。对于有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要兼顾心脏功能的改善和感染的控制。
3.孕妇:孕妇患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治疗既要考虑控制感染,又要避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选择抗生素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必要时请妇产科医生共同参与治疗。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也要根据孕妇的心脏功能和病情来决定。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正在接受化疗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差,感染不易控制。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积极抗感染治疗外,还可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要加强防护,避免再次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