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判断。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周围体征、动脉栓塞、感染非特异性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培养、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学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CT和MRI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病史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诊断各有注意事项。目前常用Duke标准诊断,分主要标准(血培养阳性、心内膜受累证据)和次要标准(易患因素、发热、血管现象、免疫反应、微生物学证据),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可确诊,不满足标准但临床诊断为该病的为可能感染性心内膜炎,排除其他诊断且不符标准则可排除该病。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1.临床表现: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热型多变,可为弛张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可低热,不同年龄段发热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发热可能更为急骤,老年人可能因反应性差,发热不典型。
心脏杂音:约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或)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害所致。原有心脏杂音的性质和强度可发生改变。
周围体征:包括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但这些体征目前已不多见。
动脉栓塞: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如脑、心脏、脾、肾、肠系膜和四肢等,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脑栓塞可导致偏瘫、失语等。
感染的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可能有不同表现,长期劳累、生活不规律者症状可能更明显。
2.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阳性血培养结果对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治疗有重要价值。一般需在使用抗生素前,于2448小时内多次采血,每次采血量至少10ml。对于已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可能需要停药数天后再采血培养。
血常规:常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核左移,可伴有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贫血程度与病程长短有关。
血沉:大多数患者血沉增快。
C反应蛋白:常升高,其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免疫学检查:可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等,有助于诊断和病情监测。
3.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可发现心内膜的赘生物、瓣膜损害等病变。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可检出50%75%的赘生物,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敏感性高达95%以上,对于TTE检查阴性或临床高度怀疑而TTE结果不明确者,应进行TEE检查。
胸部X线:可了解心脏大小、形态及肺部情况,有助于发现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CT和MRI:对于诊断脑部、腹部等部位的栓塞有一定价值。
二、特殊人群的诊断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心脏杂音等表现可能不如成人明显。在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有无感染史、先天性心脏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更为重要,且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因哭闹影响检查结果。
2.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可能隐匿,发热不明显,常以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症状等为首发表现。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在诊断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避免漏诊。
3.有基础心脏病史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对于这些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心脏杂音改变等情况,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血培养阳性率可能较低。在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免疫状态,综合判断病情。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为Duke标准,分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1.主要标准:
血培养阳性: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条件:①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培养检出同一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微生物,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②多次血培养检出同一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微生物;③血培养检出Q热立克次体、伯纳特立克次体等。
心内膜受累证据: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脓肿、人工瓣膜裂开等,或新出现的瓣膜反流。
2.次要标准:
易患因素: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成瘾。
发热:体温≥38℃。
血管现象:主要动脉栓塞、感染性肺梗死、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Janeway损害等。
免疫反应: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类风湿因子阳性等。
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或血清学证据支持感染病原体。
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可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但不满足上述标准者,可诊断为可能感染性心内膜炎;排除其他诊断且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可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