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何治疗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与管理涉及多方面,药物治疗上,抗生素是关键,早期、足量、联合应用,依病原菌培养结果调整,还可使用其他药物改善并发症症状;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瓣膜反流致心力衰竭等情况,方式有瓣膜修复术和置换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休息、饮食和口腔卫生;有心脏基础疾病史和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也需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一、药物治疗
1.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药物。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原则。一般在连续送血培养35次后立即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调整用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用萘夫西林、苯唑西林等;对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应用。
2.其他药物: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改善心功能;对于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出现严重瓣膜反流致心力衰竭;真菌性心内膜炎;虽充分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血培养持续阳性或反复复发;赘生物大(直径≥10mm)且有脱落导致栓塞的风险;心肌或瓣环脓肿等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适用于瓣膜损坏较轻的患者,尽量保留自身瓣膜结构和功能;瓣膜置换术则用于瓣膜严重毁损无法修复的患者,可选用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较少见,但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在药物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如物理降温等。对于低龄儿童,使用解热镇痛药等要谨慎。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儿童的心脏功能和身体耐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加重肝肾功能损害。手术治疗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预期寿命等因素后决定是否手术。
3.孕妇:孕妇患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治疗既要考虑控制感染,又要避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选择抗生素时,要选用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手术治疗应尽量在妊娠中期进行,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术前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孕妇和胎儿的风险。
四、生活方式调整
1.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2.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
3.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避免口腔内细菌滋生,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有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
五、不同病史患者的应对措施
1.有心脏基础疾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发生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脏基础疾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需要在感染控制后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心脏手术矫正畸形;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要注意预防风湿活动的复发。
2.有药物过敏史: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避免使用相关过敏药物,选择其他替代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