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什么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多样,全身感染表现有发热(热型多变,部分患者可不明显)、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轻中度贫血、杵状指(趾);心脏表现包括心脏杂音变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管损害表现为瘀点、Osler结节、Janeway损害、动脉栓塞;特殊人群表现各有特点,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常以并发症为主,儿童除常见表现外还可能有烦躁不安等,病情进展快,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临床表现隐匿,易发生严重感染和并发症。
一、全身感染表现
1.发热: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体温一般在37.5℃39℃之间,也可高达40℃以上。热型多变,以不规则热最为多见,也可为弛张热或间歇热。在老年人、心力衰竭、肾衰竭、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中,发热可能不明显。
2.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由于感染导致机体代谢增加,消耗过多能量,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同时食欲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减退的症状。长期如此,会导致体重逐渐减轻。
3.贫血:多为轻、中度贫血,主要是由于感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以及感染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破坏红细胞增多所致。贫血会使患者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加重。
4.杵状指(趾):部分患者可出现杵状指(趾),表现为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杵状指(趾)的发生可能与肢体末端慢性缺氧、代谢障碍及中毒性损害有关。一般出现在病程较长的患者中,约占10%20%。
二、心脏表现
1.心脏杂音:大部分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且杂音性质和强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赘生物的生长、破碎或脱落,导致瓣膜损害加重,从而使杂音发生改变。原有心脏杂音的患者,杂音性质可变得粗糙、响亮或呈音乐样;原本无心脏杂音者,可出现新的杂音。
2.心力衰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瓣膜严重受损,导致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受累时,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3.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炎症、局部脓肿形成、赘生物压迫传导系统等因素有关。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增加患者猝死的风险。
三、血管损害表现
1.瘀点:可出现在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以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和睑结膜多见。瘀点是由于细菌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导致出血所致。瘀点一般呈针尖大小,压之不褪色,可成群出现,也可散在分布。
2.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较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免疫反应引起的小血管炎有关。
3.Janeway损害:是手掌和足底出现的无痛性出血红斑,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Janeway损害的出现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预后可能较差。
4.动脉栓塞:赘生物脱落可导致动脉栓塞,常见的栓塞部位包括脑、肺、脾、肾、肠系膜和四肢等。脑栓塞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症状;肺栓塞可导致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脾栓塞可出现左上腹疼痛;肾栓塞可引起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可导致腹痛、便血等;四肢动脉栓塞可引起肢体疼痛、苍白、发凉、麻木等缺血症状。
四、特殊人群表现
1.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发热、心脏杂音等症状可能不明显,而以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主要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感染的反应能力减弱,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掩盖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症状。因此,对于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症状或肾功能异常时,应高度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2.儿童: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除了发热、心脏杂音等常见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进展可能较快,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因此,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为隐匿,发热等症状可能不典型。同时,这类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感染和并发症,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免疫状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