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血培养是确诊关键,急性患者入院3小时内每隔1小时采血3次后治疗,亚急性患者在应用抗生素前24小时内采3次血,不同年龄人群采血有特殊注意事项;超声心动图中,TTE可作初步筛查,TEE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但有并发症风险;临床症状和体征虽不能单独确诊但有提示作用,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其他检查如血常规、ESR和CRP、免疫学检查可辅助诊断,但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及有特殊病史者诊断时需特别关注,应综合考虑其特点进行全面评估。
一、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是确诊的关键依据。在有典型临床表现且伴有持续性菌血症的情况下,血培养阳性对诊断具有决定性价值。血培养可明确病原体,为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一般而言,急性患者应在入院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采血1次,共取3次血标本后开始治疗;对于亚急性患者,在应用抗生素前24小时内采集3次血标本。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血培养的操作需特别注意。儿童患者血培养采血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一般每瓶采血量为15ml,避免因采血量不足影响培养结果。老年患者若有皮肤弹性差等情况,采血时要更加轻柔操作,防止损伤血管。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人群,血培养阳性率可能会降低,必要时可多次采血或采用特殊培养方法。
二、超声心动图
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可检测到直径大于2mm的赘生物,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发现瓣膜上的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有重要价值。TTE是一种无创检查,操作相对简单,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对于大多数患者,尤其是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肥胖等影响图像质量因素的患者,TTE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对于肥胖、肺气肿等患者,TTE的图像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赘生物等病变显示不清。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TTE,能检测到更小的赘生物,对于TTE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TEE是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方法。TEE可清晰显示心脏后部结构,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部位的病变。然而,TEE是一种半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食管损伤等。对于有食管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溃疡等)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老年患者进行TEE检查时,需充分评估其耐受性,操作前做好充分准备和解释工作,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三、临床症状和体征
虽然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但对于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患者常有发热,可为弛张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也可呈低热。发热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儿童患者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容易伴有烦躁、哭闹等表现。心脏杂音也是常见体征,原有心脏杂音的患者杂音性质可能发生改变,新出现的杂音提示可能存在瓣膜损害。此外,还可能出现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周围体征。这些体征在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周围体征更容易被忽视,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仔细观察。老年患者可能由于皮肤弹性下降、感觉迟钝等原因,体征表现不典型。
四、其他检查
1.血常规:患者常出现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对于长期患病的儿童患者,贫血可能更为明显,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纠正。老年患者若本身存在其他基础疾病,血常规的变化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解读结果时需综合考虑。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ESR和CRP通常会升高,可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ESR和CRP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但这两项指标缺乏特异性,其他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可能对ESR和CRP产生一定影响,如老年人ESR可能生理性偏高,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炎症指标水平。
3.免疫学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等,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反应。但这些检查结果也并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所特有,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免疫学检查结果可能不典型,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特殊人群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时需特别关注。儿童患者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诊断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检查方法,减少对其身体的损伤。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较为复杂,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症状和检查结果的影响。孕妇患者在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考虑检查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有辐射或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检查方法。对于有心脏手术史、静脉药瘾史、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病史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应更加谨慎,结合其病史特点进行全面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