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是常见氨基酸代谢病,因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活性减低致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化,有神经系统、外貌等临床表现,可通过新生儿筛查等诊断,主要靠饮食治疗并长期监测,不同时期有注意事项,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患儿至关重要
发病机制
人体苯丙氨酸的正常代谢途径是在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酪氨酸,进而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过程。而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PAH基因突变,导致PAH缺乏或活性降低,使得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化为酪氨酸,而是在体内积累。同时,旁路代谢增强,产生大量苯丙酮酸、苯乙酸等异常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在体内蓄积会对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造成损害。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新生儿期一般无明显症状,3-6个月时逐渐出现症状。患儿智力发育落后是最突出的表现,如不能正常认知、学习能力下降等。还可出现行为异常,如兴奋不安、多动、惊厥等,若不及时治疗,多数患儿会发展为严重的智力低下。
外貌:头发由黑变黄,皮肤白皙,这是因为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对黑色素合成有影响。
其他:患儿汗液和尿液可有鼠尿臭味,这是由于苯乙酸等代谢产物从汗液和尿液排出所致。
诊断方法
新生儿筛查: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苯丙酮尿症纳入新生儿筛查项目。主要采用新生儿足跟血滤纸血斑检测苯丙氨酸浓度,若新生儿血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2mg/dl),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尿三氯化铁试验:较大儿童的筛查方法,将三氯化铁滴入尿液,若呈现绿色反应,提示尿中苯丙酮酸含量增高,但该方法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不如新生儿筛查准确。
血浆氨基酸分析:可发现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异常升高,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比值>20有助于确诊。
治疗与管理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苯丙酮尿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饮食治疗的关键是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同时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对于婴儿,应给予低苯丙氨酸配方奶粉,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添加低苯丙氨酸含量的辅食,如大米、玉米淀粉等,避免食用含苯丙氨酸高的食物,如母乳、牛奶、肉类、蛋类等。饮食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因为停止饮食治疗后,血液中苯丙氨酸水平会再次升高,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定期监测:需要定期监测血苯丙氨酸浓度,根据血苯丙氨酸水平调整饮食方案,以维持血苯丙氨酸在理想范围(一般控制在120-360μmol/L)。同时,要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期:婴儿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此阶段严格按照低苯丙氨酸饮食方案喂养至关重要。因为婴儿的大脑在快速发育,若苯丙氨酸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智力发育。家长需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计划,确保婴儿摄入足够的低苯丙氨酸营养。
儿童及青少年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和青少年对饮食的依从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家长和监护人需要加强对患儿的教育,使其了解坚持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避免因饮食限制导致患儿出现心理问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患儿的营养均衡,除了控制苯丙氨酸摄入外,要确保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
成年期:成年苯丙酮尿症患者也需要继续维持适当的低苯丙氨酸饮食,因为长期的高苯丙氨酸状态可能会对身体其他系统产生潜在影响,如心血管系统等。同时,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监测身体各系统的功能。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可通过早期诊断和饮食治疗有效控制病情的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患儿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