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因肾动脉狭窄致肾脏血流灌注减少,激活RAAS而致血压升高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主要病因)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中青年尤其女性多见),发病机制是肾动脉狭窄使肾素分泌增多,经一系列反应致血压升高,临床表现有血压突然升高难控等,诊断靠影像学和血液检查,需与其他高血压鉴别,治疗有血管成形术和外科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于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血流灌注减少,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的一种继发性高血压。
二、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常伴有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如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进而引起管腔狭窄。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见于中青年,尤其是女性。主要病变在肾动脉中膜,导致肾动脉狭窄。
三、发病机制
肾动脉狭窄使肾脏灌注压降低,刺激肾小球旁器分泌大量肾素,肾素作用于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血管紧张素Ⅱ还能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水重吸收,血容量增加,进一步升高血压。
四、临床表现
1.血压表现:血压可突然升高且难以控制,舒张压升高较明显,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恶性高血压(舒张压常>130mmHg,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等)。
2.腹部血管杂音:约半数患者在上腹部或腰部可闻及收缩期或双期血管杂音。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1g);长期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血肌酐升高、尿量改变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肾动脉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肾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等指标,若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直径狭窄>60%,则对诊断有提示意义。但超声检查受肠道气体等因素影响较大。
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可准确测量肾动脉狭窄程度,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其准确性较高。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含碘对比剂,对肾功能不全患者较为安全,也能较好地显示肾动脉狭窄情况。
2.血液检查:血浆肾素活性测定,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浆肾素活性升高,尤其是单侧肾动脉狭窄者,患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高于对侧。
六、鉴别诊断
需与原发性高血压、其他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相鉴别。原发性高血压一般无腹部血管杂音,血浆肾素活性正常;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等,血醛固酮升高、肾素活性降低;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可伴有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升高。
七、治疗
1.血管成形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肾动脉狭窄,可采用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肾脏血流灌注,降低血压。对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患者,球囊扩张效果较好。
2.外科手术:如血管重建术等,适用于不适合血管成形术的患者。
八、特殊人群考虑
1.老年患者:老年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及其他基础疾病的变化。
2.中青年患者:中青年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中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相对多见,治疗上血管成形术效果较好,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
3.儿童患者: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相对少见,若为肾动脉狭窄所致,多与先天性肾动脉发育异常等有关,治疗上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血管成形术等,但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