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因和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因包括胆道感染(细菌、寄生虫感染致胆道狭窄、胆汁淤积,胆汁成分代谢失衡形成结石核心)、胆道寄生虫(蛔虫、华支睾吸虫寄生形成结石核心)、胆汁淤积(胆道狭窄、畸形等致胆汁排泄不畅,老年人因胆道功能减退易胆汁淤积);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胆管切开取石术适用于结石局限者,肝切除术适用于结石广泛累及且肝叶萎缩纤维化者)和内镜治疗(ERCP适用于合并胆总管结石者但肝内深结石效果有限,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适用于肝内深结石位置难达情况)。
一、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因
1.胆道感染
胆道细菌、寄生虫感染是常见原因。细菌感染可引起胆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胆道狭窄、胆汁淤积。例如,肠道寄生虫如蛔虫进入胆道,会带入细菌,同时蛔虫残体也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促进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在儿童中,若有胆道蛔虫病史,更易增加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风险,因为儿童胆道相对较细,蛔虫更易滞留。
慢性胆道感染时,胆汁中的成分发生改变,胆盐、胆固醇、胆红素等代谢失衡,胆汁中的成分析出形成结石核心。
2.胆道寄生虫
除蛔虫外,华支睾吸虫感染也与肝内胆管结石密切相关。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胆道内,其虫卵、分泌物、代谢产物可作为结石的核心,吸引胆汁中的成分沉积,逐渐形成结石。在一些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习惯的地区,人群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几率较高,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有食用未彻底煮熟的淡水鱼虾的情况,也可能因华支睾吸虫感染增加患病风险。
3.胆汁淤积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狭窄、胆道畸形等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汁长期淤积。如先天性胆道狭窄的患者,从幼年时期可能就存在胆汁排泄障碍,胆汁中的胆色素、胆固醇等成分容易沉淀形成结石。长期的胆汁淤积还会使胆道黏膜受到刺激,发生炎症,进一步加重胆汁淤积和结石形成的过程。
老年人由于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减退,胆道蠕动功能减弱,也更容易出现胆汁淤积,增加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几率。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1.手术治疗
胆管切开取石术:适用于结石局限于肝内胆管某一部位或肝叶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胆管,直接取出结石。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精细操作,要充分考虑儿童胆道的解剖特点,尽量减少对胆道功能的影响。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仔细探查胆管,确保结石取净,但要避免过度损伤胆管组织。
肝切除术:如果结石广泛累及某一肝叶,且该肝叶已经发生萎缩、纤维化,失去正常功能,可考虑行肝叶切除术。例如,某一肝叶因长期结石梗阻导致严重的肝组织损害,通过切除病变肝叶可以彻底去除结石病灶,防止结石复发。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恢复也可能较慢,需要加强术后护理。
2.内镜治疗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可通过ERCP技术取出胆总管内的结石,同时对于部分肝内胆管结石也可尝试通过ERCP进行处理。但对于肝内较深部位的结石,ERCP取石效果可能有限。在儿童中,ERCP的应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的胆道系统相对细小,操作难度较大,且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风险,如胆道损伤等。
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对于一些肝内胆管结石位置较深、手术难以直接到达的情况,可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通过经皮穿刺建立胆道通道,将胆道镜置入胆管内,直视下取出结石。这种方法对于老年患者可能相对适用,因为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时,可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选择,但同样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穿刺部位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