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需早期应用抗生素,用杀菌性抗生素、大剂量且疗程足够长,获病原学结果后据其调整抗生素,早期用药可控感染进展,杀菌性抗生素能穿透赘生物杀菌,大剂量达有效浓度,疗程4-6周依病原体而异,依病原学结果调整可提疗效减耐药。
一、早期应用抗生素
1.用药时机:在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尽早进行血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在获得病原学结果前即应开始抗感染治疗,一般在采集3-5次血培养后即可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因为延误治疗会增加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无论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何,早期用药都能更好地控制感染进展,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也能避免感染进一步恶化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二、应用杀菌性抗生素
1.作用机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内膜赘生物内的细菌被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等包裹,处于相对低代谢状态,杀菌性抗生素能穿透赘生物发挥杀菌作用,而抑菌性抗生素难以有效杀灭这些被包裹的细菌。例如青霉素类等杀菌性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功效,适用于大多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初始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应用,但需注意药物过敏等情况,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
三、大剂量用药
1.剂量依据:为达到有效杀菌浓度,需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血中药物浓度要达到对病原体最低抑菌浓度(MIC)的4-8倍以上,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在感染部位(如心内膜赘生物处)有足够的药物浓度发挥杀菌作用。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的大剂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剂量不足导致治疗失败,不同体重的儿童需精确计算药物剂量以保证疗效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需调整大剂量的使用方式,可能需要根据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来调整给药方案,以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杀菌浓度且不发生药物蓄积中毒。
四、疗程足够长
1.疗程时长:一般疗程为4-6周。对于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疗程有所差异,如链球菌引起的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疗程通常为4周,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疗程可能需要6周甚至更长。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由于机体修复能力和对感染的反应不同,疗程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较长的疗程有助于彻底清除感染灶,防止复发,同时要注意在长疗程用药过程中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抗生素
1.病原学指导意义:在获得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结果后,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如果是敏感菌感染,可继续使用原有效的抗生素;如果是耐药菌感染,则需更换为敏感的抗生素。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原体与成人有所差异,在调整抗生素时要考虑这些差异;对于有特殊用药史或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患者,更需要精准依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