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酒精性心肌病
酒精性心肌病是长期大量饮酒致心肌病变的继发性心肌病,致病因素为酒精及代谢产物毒害心肌等,早期症状轻易被忽视,进展期有心衰表现,晚期心衰加重。诊断需长期大量饮酒史及心脏相关检查并排除其他心肌病,治疗关键是戒酒,辅以心衰及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男女性、有基础病史、老年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心肌细胞损伤:酒精进入人体后,经肝脏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细胞毒性,可干扰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紊乱,还会促使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长期积累的损伤会使心肌组织逐渐发生病理改变。
心肌纤维化:酒精及其代谢产物持续刺激心肌,会激活体内的纤维母细胞等,导致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引起心肌纤维化,使心肌的弹性和收缩功能下降。
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长期饮酒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伤和心脏的重构,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乏力、心悸等表现,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患者可能没有将其与长期饮酒联系起来,且症状相对较轻,不影响日常基本活动。
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相关表现,如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水肿(可从下肢水肿逐渐发展到全身水肿)、乏力加重、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等。心脏听诊可能发现心音减弱、心率增快等,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
晚期表现:到晚期,心力衰竭症状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高度水肿等,心脏明显扩大,心功能严重受损,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
诊断标准
饮酒史:有长期大量饮酒的历史,一般指每日饮酒含酒精量超过80g,持续时间超过5年以上,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如几年内每日饮酒量很大)也可能发病。
心脏相关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早期可能左心室轻度扩大,射血分数轻度下降,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扩大更明显,射血分数进一步降低,可低于正常范围(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一般大于50%)。
心电图:可能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表现,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心肌核素检查:可以评估心肌的代谢情况和心肌细胞的活性等,有助于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排除其他心肌病: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辅助检查来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戒酒:立即戒酒是治疗酒精性心肌病的关键措施。戒酒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部分患者在严格戒酒之后,心脏功能可能会有所改善。因为持续饮酒会持续对心肌造成损伤,所以必须坚定地要求患者戒除酒精摄入。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心力衰竭,按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抑制RAAS系统,改善心肌重构等。但在药物使用上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选择合适的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男性患者:由于男性一般饮酒量相对可能较女性大,所以男性酒精性心肌病患者更需要严格戒酒,且在戒酒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大的心理依赖等问题,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其坚定戒酒决心。
女性患者:女性对酒精的代谢可能与男性不同,即使饮酒量相对较少,也可能更容易发生酒精性心肌病,所以女性长期饮酒者也需要密切关注心脏情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发现病情。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果患者本身还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酒精性心肌病的同时,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在使用治疗酒精性心肌病药物时,要考虑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老年患者:老年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用药,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戒酒的过程可能需要更温和的方式逐步进行,因为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在保证患者舒适度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