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方法包括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及其他辅助检查。血培养是最重要诊断方法,需24小时内抽3次以上血标本,阳性率高有决定性意义;超声心动图中经胸超声常用但受限于部分患者,经食管超声敏感性高但有创;其他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可见贫血等,血清学检查指标升高但不具特异性,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原理: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会进入血液,通过抽取血液进行培养,可发现致病的微生物。一般需要抽取多套血标本,通常要求在24小时内分别抽取3次以上血标本,每次间隔15-30分钟。
意义:若血培养阳性,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其阳性率在未经治疗的亚急性患者中可高达95%以上。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等发育尚不完善,血培养同样重要,但要注意采血的量等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等特殊人群,血培养能够帮助明确是否因基础心脏病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从而指导后续治疗。
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赘生物、瓣膜异常等心内结构改变。约50%-75%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通过TTE发现赘生物。对于儿童患者,其操作相对简便,但对于肥胖、胸廓畸形等患者可能图像质量受限;对于有复杂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TTE也能提供心内结构的基本信息。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敏感性高于TTE,可发现直径小于5mm的赘生物,对于TTE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有重要价值。但TEE是有创检查,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风险,对于有食管疾病等特殊情况的人群要避免使用或谨慎操作。
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见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但不具特异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贫血等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血清学检查: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常升高,可反映炎症反应,但也不具特异性。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其基础健康状况的影响,需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