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为慢性传染性疾病可累及多脏器以肺结核常见,感染途径有呼吸道等,婴幼儿多起病急症状不典型,年长儿呈慢性过程有结核中毒症状,诊断靠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用抗结核药遵循早期等原则,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有相关注意事项,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小儿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二、病因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小儿结核病的病原体,小儿感染途径主要有:①呼吸道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吸入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核;②消化道传播,饮用污染结核分枝杆菌的牛奶或食用污染的食物可引起肠道结核;③其他途径,如经皮肤伤口感染,但较为少见。
三、临床表现
(一)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婴幼儿:多起病急,症状不典型,常以高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症状起病,可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重不增等表现。
年长儿:多呈慢性过程,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仅有轻微咳嗽或无明显呼吸道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结核菌素试验
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局部反应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需注意儿童免疫状态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结核病灶的部位、范围及形态,有助于肺结核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三)实验室检查
痰涂片找抗酸杆菌:若痰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但小儿咳痰困难时阳性率较低。
结核杆菌培养:从痰液、胃液等标本中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可明确诊断,但培养周期较长。
五、治疗要点
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的原则,但儿童用药需严格依据其生理特点及病情调整,且要特别关注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病情进展快,易播散至全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嘱规范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改善居住环境以降低传播风险。
(二)营养状况不佳儿童
营养不良儿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更易发病且病情较重,需注重补充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有结核接触史儿童
曾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需进行密切随访,必要时进行预防性筛查及干预,以早期发现潜在的结核感染。
七、预防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的患者,减少疾病传播。
(二)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且通风差的场所,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对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且无卡介苗接种史的儿童,可考虑接种卡介苗进行预防;对于密切接触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儿童,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服药等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