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常见致病菌有链球菌等且易感因素包括心脏原有病变及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临床表现有全身发热等全身表现、心脏杂音改变等心脏表现、皮肤黏膜瘀点等周围体征及栓塞表现,诊断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治疗用杀菌性抗生素足量长疗程或手术,儿童有基础病需关注,老年人病情进展快需综合评估,女性特殊时期要预防侵入性操作并做好孕期管理。
一、定义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所致,常伴赘生物形成。
二、病因
1.致病菌: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真菌、立克次体等也可引发。
2.易感因素:心脏原有病变,如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狭窄等),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口腔感染、皮肤感染等)可使病原体侵入血流进而感染心内膜。
三、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部分患者伴乏力、盗汗、消瘦等。
2.心脏表现:心脏杂音可能改变,新出现粗糙、响亮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还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如呼吸困难、水肿等)。
3.周围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多见于口腔黏膜、胸前皮肤等)、Osler结节(手指或足趾垫出现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无痛性出血红斑)等。
4.栓塞表现:可出现脑栓塞(表现为偏瘫、失语等)、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咯血等)、肾栓塞(表现为腰痛、血尿等)等不同部位栓塞症状。
四、诊断方法
1.血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需多次采血培养,阳性结果可明确病原菌。
2.超声心动图:能发现心内赘生物、瓣膜损害等异常,对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早期应用杀菌性抗生素,足量、长疗程用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
2.手术治疗:若出现严重瓣膜反流导致心力衰竭、反复栓塞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如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的儿童更易患感染性心内膜炎,需关注基础心脏病变情况,预防口腔等侵入性操作时的菌血症风险,定期监测心脏状态。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及时开展抗感染及相关对症治疗。
女性:妊娠等特殊时期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避免口腔、泌尿系统等侵入性操作,若有基础心脏病变应在医生指导下做好孕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