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核心依据为微生物学证据与心脏结构异常的关联性,诊断包括临床表现评估(发热与全身症状、心脏杂音、栓塞表现、免疫现象)、实验室检查(血培养为金标准,血常规与炎症指标、尿常规辅助)、影像学检查(TTE为首选筛查手段,TEE敏感性更高,心脏CT/MRI、放射性核素扫描辅助),依据Duke标准确诊;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孕妇、免疫抑制患者需注意各自诊断特点;诊断流程应优先完成血培养及TTE,必要时行TEE,复杂病例联合其他检查,诊断后动态评估治疗反应。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核心依据为微生物学证据与心脏结构异常的关联性。以下从诊断流程、关键检查项目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三方面展开。
1.临床表现评估
1.1.发热与全身症状:持续发热(多为不规则热,体温>38℃)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表现,可伴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老年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体温不升,需警惕“无热型”心内膜炎。
1.2.心脏杂音:新发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如粗糙、响亮、全收缩期杂音)提示瓣膜受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全收缩期杂音最具诊断价值。
1.3.栓塞表现:皮肤黏膜瘀点(口腔、眼结膜、甲下)、Osler结节(指/趾端疼痛性紫红色结节)、Roth斑(视网膜中心出血伴白中心)为微血管栓塞表现;外周动脉栓塞(如脑、肾、脾、肠系膜动脉)可引发相应器官缺血症状。
1.4.免疫现象:肾小球肾炎(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类风湿因子阳性等免疫反应可见于部分患者,但缺乏特异性。
2.实验室检查
2.1.血培养: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金标准”。需在抗生素使用前、不同时间点(间隔1小时)采集3套血培养(每套包括需氧瓶、厌氧瓶),总量≥20ml。阳性率与采血时机、培养技术密切相关,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是否为致病菌。
2.2.血常规与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升高(常>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显著升高提示感染活动。
2.3.尿常规:约30%~50%患者出现镜下血尿或蛋白尿,肾栓塞时可出现肉眼血尿。
3.影像学检查
3.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首选筛查手段,可检测瓣膜赘生物(直径≥2mm)、瓣膜穿孔、瓣膜反流等结构异常。敏感性约60%~70%,对主动脉瓣病变敏感性高于二尖瓣。
3.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敏感性达90%以上,可清晰显示小赘生物(<5mm)、瓣膜周脓肿、人工瓣膜感染等TTE难以发现的病变,是诊断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首选方法。
3.3.心脏CT/MRI:CT可评估瓣膜周围脓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MRI对心肌脓肿、心包积液的显示优于超声,但临床应用较少。
3.4.放射性核素扫描:1F-FDGPET/CT可检测代谢活跃的感染灶,对诊断心脏外栓塞或人工瓣膜感染有辅助价值,但费用较高且需结合临床判断。
4.诊断标准(Duke标准)
4.1.主要标准:血培养阳性(2次分离相同典型微生物,或持续阳性>12小时,或3次以上培养阳性;或Q热病原体1次培养阳性)、影像学证据(TTE/TEE发现瓣膜赘生物或瓣膜穿孔等)。
4.2.次要标准:易感因素(如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发热(体温>38℃)、血管现象(栓塞、瘀点等)、免疫现象(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因子阳性等)、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
确诊需满足2条主要标准,或1条主要标准+3条次要标准,或5条次要标准。
二、特殊人群诊断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可能无典型发热或栓塞表现,需关注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及基础心脏病加重(如心衰)。血培养阳性率可能降低,需增加采血次数。
2.儿童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是主要易感因素,发热、喂养困难、体重不增为常见表现。TEE对儿童的安全性已证实,但需镇静或麻醉,需权衡风险与获益。
3.孕妇: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引发早产、流产或胎儿感染。超声检查对胎儿无影响,但需避免放射性检查。治疗需兼顾母体与胎儿安全,抗生素选择需参考药代动力学。
4.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后、HIV感染):发热可能不显著,但瓣膜病变进展快,需早期行TEE检查。血培养可能阴性,需结合血清学检测(如1,3-β-D-葡聚糖试验排查真菌感染)。
三、诊断流程优化建议
1.对疑似患者,优先完成血培养(3套,每套间隔1小时)及TTE检查;若TTE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48小时内行TEE。
2.对人工瓣膜患者,直接行TEE以提高诊断率。
3.对复杂病例(如真菌感染、心脏外栓塞),联合PET/CT或心脏CT明确感染范围。
4.诊断后需动态评估治疗反应,每周复查血培养直至阴性,治疗4~6周后复查超声评估瓣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