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包括抗感染、手术及支持治疗。抗感染需依病原菌选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长疗程,儿童和老年有特殊考虑;手术适用于严重心衰等情况,儿童和老年手术有风险及应对;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等,儿童和老年有特殊支持要求。
一、抗感染治疗
1.抗生素选择: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关键。例如,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若为甲氧西林敏感株可选用苯唑西林,甲氧西林耐药株则选用万古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长疗程,一般疗程为4-6周甚至更长,以彻底清除赘生物内的病原菌,防止感染复发。不同病原菌对应的敏感抗生素需依据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药敏数据来确定,通过规范的实验室检测手段获取病原菌信息后精准选药。
2.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等特点,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有效的抗生素,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选药和调整剂量时需更加谨慎,依据其肝肾功能指标合理制定抗感染方案,确保抗感染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当出现严重的心衰、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引起难治性心衰;真菌感染;反复栓塞;大型赘生物(直径≥10mm)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瓣膜穿孔导致严重反流引起心衰的患者,药物治疗往往难以纠正心衰状况,此时手术修复或置换瓣膜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心功能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临床的综合判断来确定最佳手术时间。
2.特殊人群手术风险及应对:儿童患者进行心内膜炎相关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其心脏发育尚未成熟等特点,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进行全面的心脏评估,包括心功能、心脏结构等,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加强监护,密切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针对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儿康复。老年患者手术风险也较高,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等情况,术前需优化患者的心肺功能,如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术中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患者术后恢复。
三、支持治疗
1.一般支持:患者需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存在贫血的患者,可根据贫血程度适当输血纠正贫血,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通过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等,以及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2.特殊人群支持:儿童患者在支持治疗时要注重营养的均衡和合理供应,根据其年龄阶段提供适合的营养方案,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等原因,在营养支持方面需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必要时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同时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