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氨基酸代谢病,因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致苯丙氨酸蓄积,有神经系统、外貌等表现,可通过新生儿筛查等诊断,需终身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早诊早治预后较好,新生儿及婴儿期要严格遵饮食方案、观察生长发育等。
一、疾病定义
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或其活性减低,致使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化为酪氨酸,从而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液中大量排出。
二、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长臂,当父母双方均携带致病基因时,子代有25%的概率患病,50%的概率为携带者,25%的概率正常。
三、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新生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落后,如语言发育迟缓、认知能力下降等,还可能有行为异常,如多动、不安等,部分患儿可有癫痫发作。
外貌特征:患儿头发逐渐变为棕色或黄色,皮肤白皙,虹膜色泽变浅。
其他表现:尿液和汗液可有特殊鼠尿臭味。
四、诊断方法
新生儿筛查: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将苯丙酮尿症纳入新生儿筛查项目,通常采用干血斑滤纸采血法,检测苯丙氨酸浓度。若新生儿足跟血苯丙氨酸浓度大于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20μmol/L),则需进一步复查。
血清苯丙氨酸测定:复查确诊血清苯丙氨酸浓度持续高于120μmol/L,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饮食治疗:饮食控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需低苯丙氨酸饮食,给予患儿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添加辅食时选择低苯丙氨酸的食物,如大米、玉米淀粉等,同时要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所需营养。需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调整饮食中苯丙氨酸的摄入量,且饮食治疗需终身坚持,因为一旦停止饮食控制,血苯丙氨酸水平升高,又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六、预后情况
如果能早期诊断并严格遵循饮食治疗,患儿的智力发育可接近正常水平,生长发育也能基本正常;但如果诊断延误,错过治疗时机,会导致不可逆的智力损伤。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新生儿及婴儿期)
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饮食方案进行喂养,密切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体重、身高、智力发育等指标。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血苯丙氨酸浓度,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饮食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情况,因为感染可能会影响患儿的代谢情况,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