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主要由免疫复合物沉积、栓塞、细菌毒素直接损伤三方面原因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因感染病原体引发免疫反应形成并沉积在肾脏致炎损肾,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堵塞肾血管致肾组织缺血损伤,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直接损伤肾脏组织。
一、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
1.感染病原体引发免疫反应
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时,会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由于免疫功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一个普遍的免疫病理过程。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后,易引发免疫反应。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等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使免疫复合物形成及清除出现异常,进而增加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的风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感染心内膜炎后更易出现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大量免疫复合物形成。
这些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肾脏组织,导致肾损害。
2.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部位及机制
免疫复合物主要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基底膜等部位。在系膜区沉积时,会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和活化,释放炎症介质,导致系膜区增宽,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沉积在基底膜时,会破坏基底膜的结构和功能,使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漏出,出现蛋白尿等肾损害表现。
二、栓塞相关
1.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塞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内膜上会形成赘生物,赘生物是由血小板、纤维素、白细胞和感染病原体等组成的团块。随着病情进展,赘生物可能脱落,形成栓子。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的血流动力学等可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但栓子脱落的机制是相似的。例如,在血流的冲击下,赘生物从心内膜上脱落,随血液循环流向肾脏等器官。
当栓子堵塞肾脏血管时,会导致肾脏局部缺血、缺氧,引起肾组织损伤。如果是小的血管栓塞,可能引起局部肾实质的缺血性改变;如果是大的血管栓塞,可导致相应肾区的梗死等严重肾损害表现。
三、细菌毒素直接损伤
1.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作用
感染心内膜炎的病原体可以产生一些毒素,这些毒素具有直接损伤肾脏组织的作用。不同种类的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不同,例如链球菌产生的某些毒素可以直接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干扰肾脏的重吸收等功能。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肾脏本身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微血管病变,此时细菌毒素对肾脏的损伤可能更为严重。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其血管弹性等可能受到影响,使得毒素更易对肾脏造成损伤,因为毒素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时,血管状态会影响毒素对肾脏组织的作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