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需关注就医指征,出现发热(体温持续高于38℃超3天)、心脏杂音改变、栓塞表现等典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有基础心脏疾病、侵入性操作史、静脉药瘾者等高危因素时也需警惕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患病以早期规范治疗。
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多有发热表现,若体温持续高于38℃,且持续时间较长(如超过3天),应考虑就医。因为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心内膜感染引发的发热往往具有一定特征,持续发热提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病情在进展。例如,一些患者体温可呈弛张热或间歇热,体温波动较大但均高于正常范围,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脏杂音改变:原本存在的心脏杂音性质发生变化,如出现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的强度、音调等发生明显改变。心脏杂音是由于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心内膜感染导致心内膜结构受损,血流状态变化,从而使杂音改变。比如原本是柔和的收缩期杂音,突然变为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这可能提示心内膜出现赘生物等病变,需要就医进一步检查心脏超声等项目来排查感染性心内膜炎。
栓塞表现:出现栓塞相关症状,如突然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栓塞表现,或胸痛、咯血等肺部栓塞表现,或腹痛、肢体缺血等其他部位栓塞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心内膜赘生物脱落可形成栓子,随血液循环阻塞相应血管导致栓塞。例如,脑栓塞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肺部栓塞可影响呼吸功能,这些严重的栓塞表现需要立即就医,因为及时处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存在高危因素时需警惕就医
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若出现发热等疑似感染症状,更应高度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因为基础心脏疾病使得心内膜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异常心内结构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了滋生和附着的部位,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瓣膜病变后心内膜环境改变,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所以这类人群一旦有相关可疑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有侵入性操作史者:近期进行过心脏导管检查、心内手术等侵入性操作的人群,若出现发热等情况,要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侵入性操作可能会将细菌等病原体引入心脏,从而引发心内膜感染,因此这类人群出现发热等异常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培养等检查,以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
静脉药瘾者:静脉药瘾者由于静脉注射时可能带入病原体,且静脉环境不利于无菌操作,容易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这类人群如果出现发热、心脏相关不适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因为他们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关键。
总之,当出现上述可能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表现时,无论是典型症状还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情况,都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等)和影像学检查(如心脏超声等)来明确是否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以便早期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