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心肌疾病,由编码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致心肌肥厚(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累及室间隔等,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纤维化等),青壮年部分无症状或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等,儿童可生长发育迟缓;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MRI诊断;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定期随访,药物对症处理,儿童和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其特征为心肌肥厚,但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心肌疾病,主要是由编码心肌肌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导致。
二、病理生理机制
心肌肥厚通常以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为特点,可累及室间隔、左心室游离壁等部位。心肌肥厚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等改变。这些病理改变会影响心肌的舒张和收缩功能,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例如,心肌肥厚使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青壮年人群: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肌肥厚导致心室舒张功能受限,运动时心脏需氧量增加,而舒张期充盈不足,从而引起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
儿童患者:儿童时期发病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与心脏功能受损影响全身供血有关。
2.体征表现:心脏听诊可能发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这是因为心肌肥厚导致左心室收缩时血流经过异常的心肌结构产生湍流所致,但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相比,其杂音特点可能有所不同。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病理性Q波等表现。病理性Q波可能与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纤维化等有关,ST-T改变则反映心肌缺血等情况。
2.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测量心肌厚度,观察心肌肥厚的部位、心室腔大小等情况。例如,可发现室间隔厚度大于15mm(成人标准)等心肌肥厚的表现,且左心室流出道内径正常,无压力阶差。
3.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肌肥厚的程度、范围以及心肌纤维化情况等,对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等长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心肌缺血和心脏负担。青壮年患者应注意避免竞技性运动,儿童患者则要注意限制过度的体力活动,以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监测心肌肥厚的进展情况、心脏功能变化等。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药物。如有心律失常,可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控制心率、改善心肌重构等。但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逆转心肌肥厚的根本病理改变。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其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期间,心脏负担加重,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妊娠时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加强产前检查,评估妊娠对心脏的影响,必要时在妇产科和心内科的共同监护下进行妊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