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是常见运动损伤,由踝关节处于不当位置致韧带过度牵拉等引起,解剖基础中不同人群韧带等情况影响扭伤风险,症状有疼痛、肿胀等,分轻中重三度,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可通过运动前热身等预防。
一、定义
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多发生在行走、运动过程中,当踝关节处于不当的位置,如内翻或外翻时,导致踝关节周围的韧带被过度牵拉甚至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
二、解剖基础相关影响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组成,周围有众多韧带维系其稳定,如内侧的三角韧带、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等。不同年龄人群的韧带等组织结构韧性不同,儿童的韧带相对较松弛,更易发生扭伤;老年人则因韧带退变等因素,扭伤后恢复相对较慢。性别方面,一般在运动强度较大时,男性发生踝关节扭伤的概率可能相对稍高,但这也与个人的运动习惯、场地等因素有关。长期从事剧烈运动或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时间穿不合适的鞋子)的人群,踝关节扭伤风险更高。有既往踝关节扭伤病史的人,再次扭伤的可能性比正常人群大很多,因为既往损伤可能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
三、症状表现
1.疼痛:受伤当时即可出现明显疼痛,疼痛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轻度扭伤可能是胀痛,重度扭伤则疼痛剧烈,且在活动踝关节时疼痛会加重。
2.肿胀:受伤后踝关节周围迅速出现肿胀,这是因为韧带损伤后局部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导致。
3.淤血:由于皮下血管破裂出血,受伤部位可出现淤血斑,颜色逐渐由红变紫再变黄。
4.活动受限:患者会感到踝关节活动困难,无法正常行走、站立等,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四、损伤程度分类
1.轻度扭伤:仅为韧带轻度拉伤,局部疼痛、肿胀较轻,无明显畸形,踝关节稳定性基本正常,一般不影响行走功能,但行走时仍可能有不适感。
2.中度扭伤:韧带部分撕裂,肿胀、疼痛较为明显,有一定程度的淤血,踝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可能出现轻度的不稳定,行走时会感觉踝关节不稳。
3.重度扭伤:韧带完全断裂,肿胀严重,可出现明显畸形,踝关节稳定性丧失,患者基本无法行走,局部淤血范围较大。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踝关节的压痛部位、肿胀情况、稳定性等,如进行踝关节的内翻、外翻应力试验等,初步判断韧带损伤的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骨折等情况,可发现是否有踝关节骨折脱位等问题,但对于韧带损伤的显示不够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地显示踝关节周围韧带、软组织等的损伤情况,是诊断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的重要手段,可明确韧带损伤的程度是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断裂等。
六、预防措施
1.运动前准备: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慢跑、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使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得到预热,提高柔韧性和稳定性。不同年龄的人群热身时间和强度应适当调整,儿童热身时间可相对较短,但也要达到一定的活动量;老年人热身要更缓慢、轻柔。
2.选择合适装备:穿着合适的运动鞋,尤其是进行运动时,合适的运动鞋能提供良好的踝关节支撑和缓冲。不同性别在选择运动鞋时可能因脚型等略有差异,但主要是保证鞋子的支撑性和舒适性。
3.注意运动场地:避免在不平整的场地进行剧烈运动,如在光滑的地面、有杂物的场地等,减少踝关节扭伤的风险。
4.增强踝关节力量:通过进行一些针对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如踮脚尖、踝关节内外翻抗阻训练等,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不同年龄人群的锻炼方式和强度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可选择相对温和的方式,老年人则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