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需从临床表现评估(包括发热、心脏杂音、周围体征等)、实验室检查(血液培养、血常规、免疫学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CT及MRI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采用改良Duke诊断标准确诊,需考虑不同年龄等因素对各方面的影响来准确诊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1.发热: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有持续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型不规则,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新生儿甚至可能体温不升,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心脏杂音:原有心脏杂音的患者可出现杂音性质的改变,如杂音强度增强、出现新的杂音等,不同年龄患者心脏结构不同,杂音特点可能有差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杂音改变更需密切关注。
3.周围体征:可能出现瘀点,多见于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指(趾)甲下线状出血;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等,不同年龄人群周围体征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相对少见典型的周围体征。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培养
标本采集:在使用抗生素前尽可能多次采集血标本,一般每次采血10-20ml,成人通常需采集3-5套,儿童根据体重适当调整采集量。采血应在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进行,以提高阳性率。
结果意义: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若培养出致病菌,对明确诊断和后续治疗有关键指导作用。约95%的患者可通过血培养获得致病菌,不同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有差异,需耐心等待培养结果并结合临床分析。
2.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数患者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特点,白细胞变化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综合其他指标判断。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降低,提示感染严重或机体抵抗力差。
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病程较长者贫血可能较明显,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影响需重视,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机体免疫力。
3.免疫学检查
类风湿因子: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尤其是并发类风湿关节炎时,但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不同年龄患者自身免疫状态不同,结果解读需谨慎。
补体:可能出现补体降低,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有关,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补体变化对诊断的提示意义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可发现赘生物、瓣膜病变等,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手段。对于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可初步筛查,儿童由于胸廓较薄,有时图像质量可能受限,需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一步明确。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能更清晰地观察心脏结构,尤其是对主动脉瓣、二尖瓣等部位的赘生物检出率更高,对于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但TTE阴性的患者应考虑行TEE检查,儿童进行TEE检查需在麻醉等适当措施下进行,以确保检查顺利和患者安全。
2.CT及MRI检查:对于怀疑有心脏外感染灶或复杂心脏结构病变的患者,可考虑行CT或MRI检查,如怀疑脑脓肿等情况时,CT或MRI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更需谨慎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改良Duke诊断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主要标准包括血培养阳性(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微生物)、心内膜受累证据(超声心动图阳性等);次要标准包括基础心脏病或静脉druguse、发热、血管现象、免疫反应、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致的微生物一过性菌血症)。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诊断过程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以准确诊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