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主要标准有血培养阳性、心内膜受累证据,次要标准有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成瘾史、发热、血管现象、免疫现象、微生物学证据,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可确诊,临床需综合患者多方面情况评估,特殊人群需更谨慎全面诊断。
一、主要标准
1.血培养阳性
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培养检出同一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对于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通常至少3次)采血进行培养,每次采血间隔至少1小时。例如,在患者出现发热等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时,及时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若能分离出特定的病原菌,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采血的时机和次数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一般来说,对于有高危因素(如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患者,更应重视血培养的进行。
2.心内膜受累证据
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脓肿等心内膜受累的表现。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直径≥2mm的赘生物,但对于某些部位(如主动脉瓣下、二尖瓣心房面等)的赘生物可能显示不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敏感性更高,能够发现更小的赘生物(直径≥1mm)以及心内脓肿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超声表现可能有其特点。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注意避开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对检查结果的可能影响。有心脏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超声检查更能清晰地显示心内膜受累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次要标准
1.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成瘾史
存在基础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或者有静脉药物成瘾史。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患有二尖瓣脱垂的患者,由于瓣叶结构异常,容易导致细菌附着和感染。静脉药物成瘾者由于经常接触不洁的注射器具等,增加了细菌进入血液并侵袭心内膜的机会。不同性别在基础心脏病的发生情况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某些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可能在不同性别间有不同表现。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会影响基础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而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和诊断。
2.发热
体温≥38℃。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并非特异性表现,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发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的特点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发热可能更为急骤,而老年患者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在有基础病史的患者中,发热可能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需要仔细鉴别。
3.血管现象
存在血管现象,如栓塞、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损害等。栓塞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血管表现,可导致相应器官的缺血症状,例如脑栓塞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血管现象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发生栓塞时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4.免疫现象
存在免疫现象,如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类风湿因子阳性等。免疫现象是由于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导致的,例如肾小球肾炎可能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肾脏损害。不同患者的免疫现象表现差异较大,对于有基础免疫疾病病史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免疫现象可能会加重其基础病情,需要综合考虑。
5.微生物学证据
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中所述的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致的活动性微生物感染的血清学证据。例如,某些不典型的病原菌感染可能在血培养中呈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中规定的典型致病菌,此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来综合判断。
诊断原则
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对于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和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