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涉及主要标准(血培养阳性、心内膜受累证据)、次要标准(基础病或成瘾史、发热、血管现象、免疫现象、微生物学证据),诊断方法有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及其他检查,诊断流程是依据临床表现等考虑可能后行相关检查综合判断,不同患者有各自特点需特殊考量。
1.血培养阳性:
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培养检出同一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微生物,如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HACEK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社区获得性肠球菌,无原发灶。
持续性菌血症,即第1次血培养后至少间隔12小时的2次血培养阳性,或所有3次血培养均阳性,或4次或4次以上的血培养中多数阳性(首次和末次血培养至少间隔1小时)。
2.心内膜受累证据:
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脓肿、人工瓣膜裂开等心内膜受累表现。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出赘生物的敏感性约为50%-7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敏感性更高,可达95%以上,能更清晰地显示心内结构及赘生物情况。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或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TEE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次要标准
1.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成瘾史:
存在基础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或有静脉药物成瘾史。基础心脏病患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静脉药物成瘾者由于频繁侵入性操作,增加了细菌进入血流导致心内膜感染的机会。
2.发热:体温≥38℃。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非特异性,很多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
3.血管现象:主要动脉栓塞、感染性肺梗死、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及Janeway损害等。动脉栓塞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如脑、肾、脾等,不同部位的栓塞会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脑栓塞可导致头痛、偏瘫等;感染性肺梗死表现为胸痛、咯血等;细菌性动脉瘤可在相应部位触及搏动性肿块等。
4.免疫性现象: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及类风湿因子阳性等。肾小球肾炎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Osler结节是指在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Roth斑是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5.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中关于阳性的描述;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致的活动性微生物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诊断方法
1.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至少3次)采血,每次采血间隔至少1小时,每次采血量成人10-20ml,儿童适当减少。对于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尽早进行血培养至关重要,因为早期采血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2.超声心动图:如前所述,TTE和TEE对于发现心内膜赘生物等病变有重要价值。在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尤其是TEE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样重要,但要考虑儿童的配合度等因素,操作时需更加耐心和轻柔。
3.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等;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CT、MRI等检查可帮助发现栓塞等并发症。
诊断流程
首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情况,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然后进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如果血培养阳性且符合主要标准,或血培养阴性但超声心动图发现典型心内膜受累证据且伴有次要标准中的相关表现等,综合判断是否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需考虑其各自的特点,例如儿童患者可能由于表达能力有限,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要更仔细地观察和检查;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妊娠对疾病的影响以及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