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病原微生物循血行途径侵犯心内膜等引起,病原微生物有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及其他微生物;心内膜损伤因素包括基础心脏病变(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和医源性因素(心脏介入操作、心脏手术);宿主因素涉及年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老年人退行性心瓣膜病患者易发病)、性别(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静脉药瘾者男性多见)、生活方式(静脉药瘾、口腔卫生不良增加风险)及病史(既往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免疫功能低下病史者易复发或发病)。
病原微生物因素
细菌:
常见致病菌:草绿色链球菌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较常见的病原菌,在过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中占比较高。例如,在一些社区获得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中,草绿色链球菌常常可导致疾病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重要的致病菌,尤其在静脉药瘾者中较为常见,由于静脉药瘾者使用不洁注射器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通过血液进入心脏,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致病机制:细菌可通过黏附因子等黏附在心瓣膜或心内膜表面,进而繁殖形成赘生物。细菌繁殖过程中会释放毒素等物质,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真菌:
常见真菌种类:念珠菌、曲霉菌等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多见于免疫抑制患者,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患有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
致病特点:真菌感染心内膜后,其生长繁殖方式和对心内膜的破坏机制与细菌有所不同,真菌形成的赘生物可能更易导致瓣膜穿孔、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微生物:相对细菌和真菌来说,支原体、衣原体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情况较少见,但也有相关报道。例如,某些特殊的支原体感染可能通过血行播散累及心内膜引发炎症。
心内膜损伤因素
基础心脏病变:
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存在异常,血液分流等情况使得心内膜承受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压力,容易导致心内膜损伤,为病原微生物的定植提供条件。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左向右分流使右心负荷增加,同时左心室内压力较高的血液分流到右心,使得左心内膜面长期受到血流冲击等影响,易发生损伤,从而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风湿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导致瓣膜出现病变,如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等,病变的瓣膜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流湍流等情况容易损伤心内膜。比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静脉压力升高等,同时二尖瓣处血流形成湍流,长期的血流冲击会损伤心内膜,有利于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和感染。
医源性因素:
心脏介入操作:如心导管检查、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患者自身抵抗力等因素影响,病原微生物可能进入心脏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例如,在心脏导管检查时,导管进入心脏的过程中可能将外界的细菌等带入心内膜部位。
心脏手术:心脏外科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等,手术过程中心脏暴露、体外循环等情况都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与人工材料等接触,可能导致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激活,同时如果手术区域消毒不彻底等,都容易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宿主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是高发人群。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内膜损伤等因素使得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风险增加。例如,一些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心脏疾病,如退行性心瓣膜病等,同时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下,血管壁弹性减退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退行性心瓣膜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病变的瓣膜容易成为病原微生物定植的部位。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的基础疾病可能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与激素水平等相关的心脏病变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可能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中,如静脉药瘾者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男性患者相对多见,这与男性静脉药瘾者的比例较高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
静脉药瘾:静脉药瘾者使用不洁注射器等,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到达心脏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静脉药瘾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率明显增加,因为药物滥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同时静脉注射的操作过程容易引入细菌等病原体。
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口腔卫生不良时,细菌容易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细菌可通过牙龈等破损处进入血液,对于本身存在心内膜损伤等基础情况的人来说,就可能导致细菌在心内膜定植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例如,有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患者,如果口腔卫生差,细菌入血的机会增加,从而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
既往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既往患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再次发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因为机体虽然经过治疗,但心内膜可能存在一定的损伤修复不完全等情况,同时机体的免疫记忆等因素可能在再次面对相同或类似病原体时,不能完全有效抵御,容易再次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免疫功能低下病史: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病史,使得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HIV病毒破坏,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极弱,容易遭受细菌、真菌等多种病原体感染,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