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病因包括先天性及后天性(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损害等),诊断靠影像学及肾功能检查,预后与病因病情有关,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如儿童监测生长发育等,成年人控基础病、遵饮食等,老年人控基础病、防意外等以延缓病情进展。
病因方面
先天性因素:
部分婴儿可能存在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从出生起就可能出现双肾萎缩情况,这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肾脏组织分化异常有关,在胎儿时期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发育受阻,导致出生后双肾体积小于正常,这种情况在新生儿科可能会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患儿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因为肾脏功能不良会影响体内代谢产物排泄及一些重要物质的合成等。
后天性因素
慢性肾小球肾炎:
长期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会逐渐破坏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导致肾脏组织纤维化、萎缩。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免疫炎症反应持续损伤肾脏固有细胞,随着病情进展,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逐渐减退,肾脏体积逐渐缩小。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相对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可能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若不及时控制病情,会逐渐发展至双肾萎缩。
高血压性肾损害:
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血液供应,导致肾脏缺血性损伤,逐渐出现双肾萎缩。高血压性肾损害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明显性别差异,高血压病程较长、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更易发生双肾萎缩,患者除了有高血压相关表现外,还可能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的一系列表现,如夜尿增多等。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并发糖尿病肾病,这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高血糖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等,最终引起双肾萎缩。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均可能发生,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某些阶段可能与男性发病情况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主要与血糖控制情况相关,患者早期可能仅有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肾功能减退、双肾萎缩等。
梗阻性肾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长期梗阻会导致尿液潴留,引起肾积水,进而压迫肾脏组织,导致肾脏缺血、纤维化,最终双肾萎缩。梗阻性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尿路结石在中青年中相对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前列腺增生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会有相应梗阻部位的症状,如尿路结石患者可能有肾绞痛、血尿等表现,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能有排尿困难等表现,长期梗阻不解除会逐渐出现双肾萎缩。
药物性肾损害:
某些药物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害肾脏,导致双肾萎缩,如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其具有肾毒性,长期使用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引起肾脏损害进而萎缩。不同人群使用此类药物需特别注意,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对药物肾毒性更敏感,应尽量避免使用有肾毒性的药物;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使用肾毒性药物时也需谨慎评估风险,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是初步筛查双肾萎缩的常用方法,可测量肾脏的长、宽、厚径线,正常肾脏长径约10-12cm,若双肾长径均小于8cm,结合皮质厚度等情况可考虑双肾萎缩。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反复进行,在儿科及各年龄段患者中均可应用,对于儿童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等情况可早期发现双肾萎缩情况。
CT检查:
CT检查能更精确地测量肾脏体积,通过计算肾脏的体积来判断是否存在萎缩,同时还能清晰显示肾脏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病因导致的双肾萎缩,如肾脏肿瘤等继发引起的萎缩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均可进行CT检查,但儿童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应在必要时谨慎选择。
MRI检查:
MRI对肾脏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实质和结构改变,对于诊断双肾萎缩及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尤其在一些特殊病因如肾脏血管病变等的诊断中具有优势。在各年龄段患者中均可应用,相对CT辐射更小,但检查时间可能较长,需患者配合。
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测定:
血肌酐和尿素氮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双肾萎缩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血肌酐和尿素氮会升高。不同年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血肌酐正常参考值低于成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尿素氮也有相应的年龄相关正常范围,当血肌酐、尿素氮超出正常范围时提示肾功能减退,结合肾脏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双肾萎缩。
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
通过同位素等方法测定GFR能更准确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GFR降低是双肾萎缩导致肾功能减退的重要指标,对于判断肾脏功能损害程度有重要意义,各个年龄段均可通过相应方法测定GFR,儿童可采用基于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公式估算GFR等方法。
双肾萎缩的预后及相关注意事项
预后
双肾萎缩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如果是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导致的双肾萎缩,患儿预后通常较差,肾脏功能可能进行性减退,容易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长期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等。对于后天性因素导致的双肾萎缩,如能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基础病因,可能延缓肾脏萎缩进展,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早期规范治疗,控制蛋白尿、血压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双肾萎缩进程;但如果基础病因未能有效控制,双肾萎缩会逐渐加重,最终发展至肾衰竭。
注意事项
对于不同人群:
儿童:先天性双肾萎缩儿童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及肾脏功能,因为肾脏功能不良会影响营养物质代谢及生长激素等的调节,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尿量、水肿等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成年人:无论是哪种病因导致的双肾萎缩,都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原则等,以延缓肾脏萎缩进展。同时要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感染可能会诱发肾脏炎症反应加重,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肾脏血液供应等,从而不利于肾脏病情控制。
老年人:老年人双肾萎缩患者更要注意多方面情况,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在控制基础疾病时要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肾脏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避免使用经肾脏排泄且肾毒性较大的药物,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行动不便等情况,另外要定期复诊,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肾脏形态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