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要据血培养和药敏选敏感抗生素,疗程4-6周甚至更长;手术治疗,出现严重心衰、瓣膜穿孔破裂等情况时考虑,方式有瓣膜修复术和置换术;支持治疗包括心功能、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治疗需各有考虑,儿童要注意抗生素选择和手术风险,老年要评估全身状况,女性要考虑特殊生理阶段影响。
一、抗感染治疗
1.抗生素选择: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是关键。通常初始经验性治疗需覆盖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例如,对于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青霉素联合链霉素等,后续可根据药敏调整。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若为甲氧西林敏感株,可选用苯唑西林等;若为甲氧西林耐药株,则选用万古霉素等。
2.用药疗程:一般疗程较长,通常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因为心内膜炎感染部位存在赘生物,药物难以完全渗透,较长疗程有助于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复发。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
当出现严重的心衰症状,经药物治疗难以控制时,如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水肿等,需考虑手术。例如,瓣膜严重反流导致心脏扩大,药物治疗后心功能仍进行性恶化,应尽早评估手术。
存在严重的瓣膜穿孔、破裂等情况,可能导致急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手术。如主动脉瓣穿孔,迅速引起大量反流,危及生命,需立即手术干预。
反复发生栓塞事件,经充分抗感染治疗后仍不能控制,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赘生物及修复或置换瓣膜。
2.手术方式
瓣膜修复术:对于某些病变较轻的瓣膜,如二尖瓣的部分瓣叶病变,可考虑瓣膜修复术,尽量保留自身瓣膜,恢复瓣膜的正常功能。例如,二尖瓣脱垂导致的轻度反流,通过修复瓣叶和瓣下结构,可改善心脏功能。
瓣膜置换术:当瓣膜病变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进行瓣膜置换术。如严重的主动脉瓣钙化、毁损,需置换人工主动脉瓣;二尖瓣严重病变无法修复时,置换人工二尖瓣。
三、支持治疗
1.心功能支持: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使用改善心功能的药物,如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等症状;使用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根据心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营养支持:患者由于长期感染,机体消耗较大,需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的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3.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等症状,可进行对症处理,但需注意避免滥用退热药物。同时,关注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紊乱情况。
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患者: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抗感染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选择抗生素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大的药物,且药物剂量需根据体重等精确计算。手术治疗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因为儿童的心脏仍在发育中,手术对心脏功能的长期影响需密切关注。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抗感染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手术治疗时,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重要脏器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加强术后监护和支持治疗。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可能产生的影响,但一般不影响主要的治疗方案选择。在手术前后,需关注女性患者的特殊生理阶段对手术耐受性和恢复的影响,如妊娠期女性发生心内膜炎时,治疗需更加谨慎,权衡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