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是常见胆道系统疾病,病因包括胆道感染、梗阻、胆汁成分改变,临床表现有腹痛、黄疸、寒战高热,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手术和内镜,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外胆管内的结石,包括肝总管、胆总管内的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
二、病因
1.胆道感染:胆道感染时,细菌、寄生虫等可成为结石核心,促进结石形成。例如,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进而形成结石。
2.胆道梗阻:胆道蛔虫、胆管狭窄等因素可引起胆道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中的成分如胆色素、胆固醇等易沉积形成结石。比如,胆道蛔虫进入胆管后,虫体或虫卵可作为结石的核心,导致胆汁淤积,引发结石。
3.胆汁成分改变:如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过饱和、胆红素钙沉淀等都可能促使结石形成。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发生在剑突下及右上腹,可为隐痛或绞痛,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当结石嵌顿引起胆管梗阻时,可出现剧烈的绞痛。例如,进食油腻食物后,由于胆囊收缩,结石移动堵塞胆管,可引发典型的胆绞痛。
2.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这是因为结石梗阻胆管,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黄疸的程度与胆管梗阻的程度有关,若梗阻不完全,黄疸可呈间歇性;若完全梗阻,则黄疸呈进行性加重。
3.寒战、高热:由于胆道梗阻合并感染,细菌及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胆管梗阻导致的胆红素代谢异常。
2.影像学检查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管内强回声光团,其后伴声影,同时可观察胆管有无扩张等情况。例如,能清晰显示肝外胆管内的结石位置、大小等。
CT及MRI:对于B超不易诊断的复杂病例,CT及MRI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胆管结石的部位、形态及胆管梗阻的程度等。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适用于单纯胆管结石,胆管上下端通畅,无狭窄或其他病变者。通过手术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然后放置T管引流。
胆肠吻合术:对于胆管因病变导致狭窄,或结石难以取尽的情况,可采用胆肠吻合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例如,当胆管狭窄严重时,通过将胆管与肠道吻合,改善胆汁引流,防止结石复发。
2.内镜治疗:对于一些适合的患者,可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等内镜技术取出结石。这种方法创伤较小,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肝外胆管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胆道蛔虫等因素关系密切。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诊断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治疗时需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操作。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评估手术风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功能、血糖控制情况等;治疗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促进患者康复。
3.女性患者:女性肝外胆管结石的发生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胆道的生理功能,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女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