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寄生虫感染有关,有腹痛、黄疸、寒战高热等表现,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手术和内镜,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胆道感染:胆道感染时,细菌、虫卵等可作为核心,促使胆汁中的成分围绕其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进而沉淀形成结石。
胆汁淤积:胆道狭窄、胆管扭曲等原因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易于形成结石。如胆管先天性狭窄患者,胆汁长期淤积,容易引发结石形成。
胆道寄生虫感染:常见的如蛔虫感染,蛔虫残体或虫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促进结石形成。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死亡残体可作为异物刺激胆管,引起炎症反应,同时蛔虫带入的细菌等也参与结石的形成过程。
二、临床表现
腹痛:多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可为持续性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是由于结石阻塞胆管,引起胆管痉挛所致。例如,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诱发胆囊收缩,结石移动堵塞胆管,导致腹痛发作。
黄疸: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这是因为胆管梗阻后,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黄疸的程度可因梗阻的程度、是否合并感染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寒战、高热:继发胆管炎时,细菌及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
三、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也可升高。
影像学检查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管内结石影,胆管扩张等情况。B超检查方便、无创,能初步了解胆管结石的情况。例如,可清晰显示肝外胆管内是否有强回声光团,其后伴声影,以及胆管是否扩张等。
CT及MRI:对于B超检查难以确诊的病例,CT及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结石的部位、大小及胆管梗阻的情况。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内的结石形态,MRI水成像(MRCP)可清晰显示胆管树的结构,有助于明确结石的位置和胆管梗阻的部位。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适用于单纯胆管结石,胆管上下端通畅,无狭窄或其他病变者;对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等情况,可能需要行胆肠吻合术等。
内镜治疗:对于一些适合的病例,可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等内镜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将结石取出。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肝外胆管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胆道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如胆道较细等,更容易出现胆道梗阻等严重情况。在诊断时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尽量选择对儿童损伤小的检查手段,如B超等。治疗上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行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在治疗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以及对胆管结石术后恢复的监测,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肝外胆管结石时,诊断和治疗都较为复杂。由于妊娠期间生理变化,B超检查相对安全,但要注意辐射防护。治疗上需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在非手术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梗阻、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及时手术,但手术时机的选择要非常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