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包括多方面,要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护理好腹腔引流管及T管,术后早期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调整饮食,做好呼吸道护理促进痰液排出,还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一、术后一般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一般每0.5-1小时监测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因为肝内胆管结石切除术后,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能及时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若体温持续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并发症。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要注意体温的监测,及时发现体温异常情况并处理。
2.切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切口敷料。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等情况。如果发现切口有异常,如渗液量增多、切口周围红肿明显等,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这是因为手术切口是细菌容易侵入的途径,保持切口清洁能预防切口感染。
对于婴幼儿患者,要特别注意切口周围皮肤的护理,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切口,可使用无菌敷料保护切口周围皮肤。
二、管道护理
1.腹腔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准确记录。正常情况下,引流液颜色会逐渐变浅,量逐渐减少。如果引流液量突然增多,颜色为血性或浑浊,可能提示有出血、感染等情况。例如,若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需警惕腹腔内出血的可能。
儿童患者由于好动,更要加强对引流管的固定,可适当增加固定的牢固程度,并密切观察引流管的情况,防止意外拔管。
2.T管护理(若有放置)
保持T管通畅,避免扭曲、折叠、受压。定期观察T管引流液的量及性状,一般术后早期引流液量较多,颜色较深,后期逐渐减少且变清。同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T管是肝内胆管结石切除术后常用的引流管,其作用是引流胆汁、减压等。如果T管堵塞,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引发胆管炎等并发症。
对于儿童患者,T管护理要更加精细,防止T管脱出,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对T管的耐受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三、饮食护理
1.术后早期饮食
术后禁食、胃肠减压,待胃肠功能恢复(如肛门排气)后,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观察无不适后,逐渐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然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软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这是因为肝内胆管结石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需要逐渐恢复,过早进食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
儿童患者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恢复情况调整饮食的种类和量,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2.正常饮食阶段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维生素的充足供应。因为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可能会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胆管结石复发的风险。例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汁淤积的可能。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要求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四、呼吸道护理
1.咳嗽咳痰护理
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这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痰液容易积聚在肺部。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其咳嗽咳痰能力较弱,更需要加强呼吸道护理。
儿童患者要注意拍背的力度适中,可采用空心掌轻拍背部的方法,促进痰液排出,同时要鼓励患儿咳出痰液,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等辅助排痰措施。
五、心理护理
1.患者心理状态关注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术后患者可能因手术创伤、担心预后等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例如,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恢复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家长的心理状态,给予家长心理疏导,让家长以积极的心态影响患儿,同时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心理安抚,如通过玩具、游戏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