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1
2409次浏览
肝肾衰竭一般是指肝衰竭、肾衰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1.肝衰竭
肝衰竭是由病毒感染、药物、肝毒性物质、细菌及寄生虫、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循环衰竭等因素导致的,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药物包含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风湿药等;肝毒性物质包括酒精、毒蕈等;细菌及寄生虫会引起脓毒血症、血吸虫病等造成持续感染;肝脏疾病包括肝脏肿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胆道疾病包含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淤积性肝病等;循环衰竭是由缺血缺氧、休克等情况造成的。这些情况造成肝脏组织严重损伤,使肝脏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失代偿,肝衰竭情况极为凶险,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情况,引起尿量减少、无尿、精神错乱、腹水等症状。
肝衰竭治疗可分为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手术治疗等。内科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营养支持、对症治疗,一般治疗是指肝衰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给予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重症监护。病因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衰竭,使用干扰素、索磷布韦等抗病毒药进行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衰竭患者予以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导致的肝衰竭需停用可疑药物;伴有肝豆状褐变性,可以使用血浆置换、血液过滤等方式进行治疗。肝衰竭可能会引起低蛋白血症,引起营养不良,症状严重者可给予白蛋白、新鲜血浆等纠正低蛋白血症。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肌苷片等药物进行保肝治疗。人工肝支持能够帮助暂时性代偿肝功能,为肝脏修复创造条件。手术治疗适用于中晚期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
2.肾衰竭
肾衰竭可分为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肾前性急性衰竭是由手术、外伤、脱水、休克、大出血、心力衰竭、败血症等疾病导致肾内血流量减少;肾性急性肾衰竭是由肾缺血、感染、高钙血症等疾病引起肾实质损伤导致的;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是由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等引起急性尿路梗阻造成的,急性肾衰竭患者会出现尿少、无尿、全身浮肿、轻度贫血、心律失常等症状。慢性肾衰竭是由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情况,出现血压升高、精神不振、气短、气促、贫血等症状。
肾衰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肾脏代替治疗、手术治疗等。一般治疗是指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帮助患者病情恢复;日常饮食注意低盐、低蛋白、低磷等。药物治疗是指根据引起肾衰竭的病因给予相应用药,治疗原发病,纠正肾衰竭;伴有出现尿潴留的患者使用呋塞米、托拉塞米等利尿剂,帮助患者排除体内多余水液。有明显尿毒症表现时可以使用透析治疗,帮助缓解肾衰竭症状,肾衰竭引起尿毒症可以通过肾移植手术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