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8
4742次浏览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溶血程度和起病急缓相关,急性溶血起病急骤,有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严重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慢性溶血起病缓慢,可有贫血、黄疸、胆石症等,部分患者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溶血性贫血是一类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根据病因,溶血性贫血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红细胞外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1.急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急骤。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继之出现黄疸。
(2)面色苍白、乏力、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贫血症状。
(3)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2.慢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可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活动后心悸气促等贫血症状。
(2)可有胆石症和脾脏肿大。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3)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
需要注意的是,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怀疑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