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9-30
5611次浏览
药物性肝损伤的标志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的升高。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那么,药物性肝损伤的标志是什么呢?
药物性肝损伤的标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这是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的标志之一。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它们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
2.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ALP和GGT主要存在于胆管上皮细胞内,当胆管受损或胆汁排泄受阻时,它们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
3.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或肝内胆汁淤积时,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导致血清TBil和DBil水平升高。
4.白蛋白降低: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器官,当肝细胞受损时,白蛋白的合成减少,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5.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当肝细胞受损时,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导致PT延长。
6.其他指标:如胆汁酸、胆碱酯酶、腺苷脱氨酶等也可作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标志,但特异性相对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多个因素。在怀疑药物性肝损伤时,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保肝治疗。对于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甚至进行肝移植。
此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特别注意这些人群的肝损伤风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的标志主要包括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的升高。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观察肝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药物的肝损伤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