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3
7853次浏览
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实质性病变和肾动脉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损害,需及时诊断和治疗,一般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手术治疗用于肾动脉狭窄,预防可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定期体检。
肾性高血压是指由于肾脏实质性病变和肾动脉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在症状性高血压中称为肾性高血压。以下是关于肾性高血压的一些信息:
1.病因:
肾实质性高血压: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等。
2.症状:
血压升高:常为中、重度升高。
尿改变:可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数病人可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变细、迂曲、反光增强,严重者可出现眼底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
3.诊断:
测量血压: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检查肾功能、尿常规、肾脏超声等,以明确是否有肾脏实质性病变。
进行肾血管检查,如肾动脉造影、CT血管造影等,以排除肾血管性高血压。
4.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
手术治疗:如肾动脉狭窄可采用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等。
5.危害: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损害肾脏功能: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进而引起肾功能衰竭。
6.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控制血压,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定期体检: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改变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
总之,肾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损害的发生。同时,应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