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3
8764次浏览
急性肾炎综合征是一种因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其病因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因素,感染以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最为常见,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治疗感染灶、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转为慢性肾炎,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急性肾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而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急性肾炎综合征的相关信息。
一、病因
1.感染
常见于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脓疱疮等。
其他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急性肾炎综合征。
2.非感染因素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某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血液循环中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导致炎症反应。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肾小球内固有抗原或种植于肾小球的抗原与循环中的特异性抗体相结合,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1.血尿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血尿可伴有蛋白尿,但蛋白尿一般较轻。
2.蛋白尿
多数患者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一般<3.5g/d。
少数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水平的蛋白尿。
3.水肿
轻者仅表现为眼睑或面部水肿,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甚至出现胸水、腹水。
水肿多为可凹性,即按压后可出现凹陷。
4.高血压
大部分患者出现轻、中度高血压,常与水钠潴留有关。
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高血压,甚至高血压脑病。
5.肾功能异常
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一般在1~2周内恢复正常。
少数患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三、并发症
1.心力衰竭
主要见于急性肾炎综合征严重者,尤其是儿童患者。
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2.高血压脑病
主要见于血压急剧升高的患者。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昏迷等症状。
3.急性肾衰竭
若病情严重,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蛋白尿:多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一般<3.5g/d。
血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2.血液检查
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可出现一过性升高,一般在1~2周内恢复正常。
血清补体:多数患者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恢复正常。
3.其他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大小、结构等情况。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急性起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
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恢复正常。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肾小球疾病。
2.鉴别诊断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少尿或无尿、肌酐进行性升高,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多有较长的蛋白尿、血尿病史,病情迁延不愈,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过敏性紫癜肾炎:多有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表现,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2~3周,待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水肿明显者给予利尿剂。
2.治疗感染灶
如有感染灶,应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以清除体内的感染灶,防止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
3.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可使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剂。
降压:可使用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降压药。
4.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不主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若患者出现急性肾衰、高血压脑病等并发症,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七、预后
大多数急性肾炎综合征患者预后良好,可完全恢复。少数患者可转为慢性肾炎,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
1.年龄:儿童患者预后较好,老年人预后较差。
2.临床表现:血尿、蛋白尿严重者预后较差。
3.并发症:出现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急性肾衰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八、预防
1.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与感染患者接触。
如有感染,应及时治疗。
2.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低盐饮食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盐饮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问题请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