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5
2212次浏览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PB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诊断年龄为50~60岁,女性更常见,男女比例为1:9~10。PBC的自然病程个体差异较大,诊断后10年和2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和60%。目前,熊去氧胆酸(UDCA)是治疗PBC的首选药物,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症状分期
无症状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就诊。
症状期:可出现皮肤瘙痒、乏力、黄疸、脂肪泻等症状。皮肤瘙痒是PBC最常见的症状,可发生于黄疸出现前数月至数年,多为全身性,严重者可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乏力是PBC最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常与瘙痒同时出现。黄疸可出现于疾病的任何阶段,多为间歇性或进行性加重,少数患者可出现茶色尿、陶土样便。脂肪泻多与消化不良症状同时存在。
肝硬化期: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可出现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
2.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升高,ALP水平通常高于正常上限的3倍,且GGT升高更为显著。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可升高,白蛋白水平可降低。AMA、抗线粒体2型抗体(AMA-M2)是PBC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
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检查可发现肝内胆管扩张、胆汁淤积等表现。
肝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PBC的金标准,表现为胆管破坏、胆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胆小管增生等。
3.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饮食,避免饮酒和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
药物治疗:UDCA是治疗PBC的首选药物,可抑制胆酸的合成,减轻胆汁淤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其他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胶囊、茴三硫片等也可用于治疗PBC。
手术治疗:对于终末期PBC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4.预后
PBC的预后与疾病的分期、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未经治疗的PBC患者,其自然病程一般为10~15年,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总之,PBC是一种可治性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定期体检,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