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1
4390次浏览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本病的特征为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
1.病毒感染
部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起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最常见的是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
2.自身免疫反应
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心肌抗体、抗肌凝蛋白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
3.细胞免疫异常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辅助性T细胞(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抑制性T细胞(Ts)细胞因子分泌减少。
4.遗传因素
部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其基因突变可累及多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和细胞骨架蛋白。
5.其他因素
长期酗酒、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心肌淀粉样变性等也可能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心力衰竭症状:患者可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2)心律失常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3)栓塞症状:长期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可引起脑栓塞、肺栓塞等。
(4)猝死:部分患者可发生猝死。
2.体征
(1)心脏扩大: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增快时可闻及奔马律。
(2)心律失常:可闻及各种心律失常的杂音。
(3)心力衰竭:肺部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
三、检查
1.心电图
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
2.超声心动图
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室的大小、室壁的运动、瓣膜的情况等。
3.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可更准确地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心肌纤维化、心肌梗死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4.冠状动脉造影
可了解冠状动脉的情况,排除冠心病。
5.其他检查
如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基因检测等,可帮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心脏扩大,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可考虑扩张型心肌病。
2.排除其他疾病
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需要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3.基因检测
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患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1)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2)饮食: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过饱。
(3)戒烟限酒。
2.药物治疗
(1)利尿剂:减轻水肿。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室重构。
(3)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4)洋地黄类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
(5)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对于心力衰竭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CRT。
4.心脏移植
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六、预后
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较差,其自然病程为2.5年,5年生存率约为50%。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
1.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射血分数越低,预后越差。
2.心律失常
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可增加猝死的风险。
3.心力衰竭症状
心力衰竭症状越严重,预后越差。
4.病因
病因不明者预后较差。
七、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可减少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风险。
2.避免感染
感染可诱发心力衰竭,应注意预防感染。
3.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定期体检
有心肌病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