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1
9386次浏览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文主要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后引起出血。
2.急性胃黏膜损害:严重感染、大手术、严重创伤、酗酒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
3.消化性溃疡:GU和DU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4.胃癌:少数胃癌可表现为大出血。
5.其他: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裂孔疝、胃血管畸形、胃黏膜脱垂等。
二、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幽门以下者常表现为黑粪。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粪,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超过1000ml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等急性失血症状,严重者出现休克。
3.发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4.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一般持续3~4天。
三、诊断
1.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出血的诱因、部位、性质、频率、量等。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大便潜血试验等。
3.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四、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禁食水。
2.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纠正休克。
3.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生长抑素等。
内镜下止血:包括注射止血、热凝止血、机械止血等。
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仍不能止血或有手术指征者,可行手术治疗。
五、注意事项
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食水,避免加重出血。
2.出血量较大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3.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等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再出血。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