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5
5376次浏览
神经衰弱中医称为“百合病”“脏躁”“不寐”“郁证”等。
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不畅,如抑郁、恼怒、忧思等,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使心神失养而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例如,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扰乱人体的气机,使得气血运行紊乱,不能濡养心神。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异常与神经衰弱密切相关。心主神明,若心虚则神明失养;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易致情志异常;脾主运化,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养心安神;肾藏精,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也会引发相关症状。比如心脾两虚时,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表现。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气血不足则不能滋养脏腑、经络、脑窍等,从而导致神经衰弱的一系列症状。由于长期劳累、久病等原因导致气血亏虚,就容易出现精神不振、乏力等情况。不同的体质类型在发生神经衰弱时表现各异。如平素体质虚弱、敏感者,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诱发本病。
此外,中医治疗神经衰弱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理和治疗,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改善情志等目的,从而缓解神经衰弱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中医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患者自身也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