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8
9007次浏览
宝宝乳糖不耐受是指宝宝体内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导致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
宝宝乳糖不耐受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肠鸣、排气增多等。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酸臭味。此外,还可能伴有哭闹、烦躁不安等情况。这是由于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和肠道不适。
引起宝宝乳糖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较为少见,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一般在宝宝断奶后逐渐出现,与年龄增长有关。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则较为常见,常继发于肠道感染、肠道炎症、营养不良等情况后,肠道黏膜受损,导致乳糖酶活性暂时下降。
诊断宝宝乳糖不耐受可以通过临床症状、乳糖耐受试验、粪便酸度检测等方法。乳糖耐受试验包括口服乳糖后检测血糖变化、呼气氢试验等,但这些试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粪便酸度检测可以间接反映乳糖消化情况。此外,医生还会结合宝宝的病史、喂养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宝宝,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调整饮食和补充乳糖酶。调整饮食可以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喂养,也可以在母乳喂养的同时添加乳糖酶制剂。如果宝宝症状较轻,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需要适当减少每次的哺乳量,增加哺乳次数。同时,要注意宝宝的腹部保暖,避免着凉。补充乳糖酶时要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方法使用,注意保存条件和有效期。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如腹泻是否减轻、精神状态是否好转等。同时,要注意宝宝的营养摄入,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如果宝宝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此外,随着宝宝肠道功能的恢复,乳糖酶活性可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的喂养方式,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再次出现不适症状。
宝宝乳糖不耐受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症状变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宝宝的饮食和护理,以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