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8
9156次浏览
狼疮性肾炎是SLE累及肾脏的免疫性炎症性肾损害,是SLE重要内脏并发症。发病机制涉及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遗传及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肾脏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和全身表现(发热、皮疹、关节及血液系统症状等);病理分型有六型;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自身抗体)和肾活检;治疗根据病情等综合制定,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及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期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肾脏表现: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可为轻度至大量不等,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还可能出现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高血压,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可能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全身表现:患者常有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还可出现皮疹,典型的有面部蝶形红斑等;累及关节时可有关节疼痛、肿胀;累及血液系统时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病理分型: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型,可分为六型,不同分型的临床表现、预后等有所不同。Ⅰ型为轻微系膜性狼疮性肾炎,肾脏病变较轻;Ⅱ型为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Ⅲ型为局灶性狼疮性肾炎;Ⅳ型为弥漫性狼疮性肾炎;Ⅴ型为膜性狼疮性肾炎;Ⅵ型为晚期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等;血生化检查可了解肾功能情况,如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自身抗体检查非常重要,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等阳性对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中抗ds-DNA抗体对狼疮性肾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
肾活检:肾活检是诊断狼疮性肾炎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理类型、病变程度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治疗原则:治疗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理分型等综合制定。一般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起到抗炎、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可协同糖皮质激素发挥作用,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还会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等药物。同时,要注意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在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
育龄期女性患者:狼疮性肾炎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以考虑妊娠,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妊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病情。同时,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某些治疗狼疮性肾炎的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权衡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老年患者:老年狼疮性肾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药物的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