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规律作息、营造适宜睡眠环境、限制睡前刺激、调整卧床行为)、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失眠的认知重构、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药物治疗常用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且需遵循医疗规范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用药需充分评估并在医师指导下谨慎选择。
一、非药物干预
1.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即使前一晚睡眠不足,次日也不应延迟起床时间或过度补觉,以建立稳定的生物钟。例如,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应维持一致的作息。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5℃较为合适),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限制睡前刺激: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同时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以及大量进食,以防影响睡眠质量。
调整卧床行为:只有感到困倦时才上床,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相关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使床与睡眠建立紧密联系。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认知重构:纠正对失眠的负面认知,例如不要过分担忧失眠会导致次日精神不佳、工作效率下降等后果,以减轻焦虑情绪对睡眠的负面影响。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逐渐缩短卧床时间,使睡眠更加集中,从而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根据当前实际睡眠时间设定卧床时间,随着睡眠状况改善逐步延长卧床时间。
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的特定关联,如躺在床上超过20分钟仍未入睡,应立即离开卧室,进行一些单调、不引起兴奋的活动,直到有困意再返回卧室。
3.物理治疗:
经颅磁刺激:部分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物理治疗方法可能对失眠有一定改善作用,其通过调节大脑神经活动来影响睡眠相关脑区的功能,但具体疗效需依据个体情况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但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疗规范,且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需注意不同人群的药物使用差异,例如儿童失眠应优先避免药物干预,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时需充分评估药物对其自身及相关人群的影响,严格在医师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