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18
6019次浏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血液肿瘤科
溶血性贫血是指骨髓的代偿能力无法跟上红细胞的破坏程度,在临床上表现出黄染、贫血以及脾大等。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血管外溶血和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主要是对脾脏造成破坏,血管内溶血是进行性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尿。因此患者在发现有溶血性贫血后,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并且要保证营养均衡,可以使用地塞米松、强的松、甲基泼尼松龙等。另外还可以使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以及达那唑等免疫抑制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儿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血液内科
湖南省人民医院
中医儿科